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海推进_智慧城市_建设的思考
上海推进_智慧城市_建设的思考
无疑,“智慧城市”是新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发展新动力,
它与“云 计算”、“ 数 字 化”、“ 物 联 网 ”分别 从不 同 技 术 视 角、不同应用场景演绎着信息化的威力,且各有侧重点。那 么,如何使该发展新动力产生优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呢?
更加凸显“互联互动”
在各国各地相继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诸多政 府将
众 所周知,国 际商用机器 公司(I B M)于 2 0 0 8 年基于 物 联网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实际上在此之前,建设智慧 城市的行动早已展开。目前,全世界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 项目正在实施,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印度、德国、英国、韩 国、荷兰、新加坡、阿联酋等地。中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聚 焦地,武汉、广州、南京、沈阳、开封、宁波、张家口、上海等 都把智慧城市作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皆有规律,智慧城市的建
设指导工作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思维更新,争 取事半功倍,无疑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而如何 争取“事半功倍”、避免“事倍功半”则成为领导者、组织者 必然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者或一个地区的主管
部门,应 注 重“三个 强化、三个 把握”: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3月版 9
智 慧 城 市
Smart City
“ 智 慧 城 市”作为 城 市建 设目标 。从世界范 围 看,百 万人口 级 的 城 市 数 量已达4 5 0 个,而且 还 在不 断增 加中。随 着 城 市 数 量和 城 市人口的 不 断膨 胀,城 市 的发 展与管 理 正 面 临 着 日趋严重的挑战,热切呼唤有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新技术。从全国范围看,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46.59%,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近120个。当前,我国城市 化还处于加速阶段,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交通、食 品、医疗、环境、教育、就业、安全等公共事业发展与管理问 题 进 一步凸显。因此,在 推 进城 市化发 展 的过 程中,注 重城 市化发展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于是,蕴含城市管理更快捷 更聪明内涵的“智慧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比如, 通过建设交通导航平台,可与道路 显示屏、车载导航仪、手机等终端 实 现 联 网。驾 驶 员 在 驾 车 途 中只 要 在 手 机 上输 入目标 地 址,就 能 得到智能化的行进路线提示,对道路施工造成的封路、交通 管制等临时信息,也能做出及时提示和处置建议,功能远比 脱网导航仪强得多,甚至还可提供“P+R”乘车站点和停车 场空位信息。又如,建设智能家居设施,使居民通过电信网、 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等三网融合,在家中搭建“智能化应 用终端”,在智能化应用中枢的支持下,实现电脑可视、电视 联 网,实现电器 远 程 控制,实现电子抄 表,实现 账单一 键 支 付;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家庭可视、可感等监视设备,实现智
应该看到,加快城市信息化已成为一股持续发展的强劲 潮流。上海现在提出加强建设“智慧城市”,标志着上海城 市信息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关专家认为,“智慧 城市”是将人类的智慧与智能化技术融入城市的发展与管理 之中,其背后代表的是“人与技术”的紧密融合。智慧城市是 城市信息化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远景目 标。可以预言,下一 阶段 的上海城市信息化必 将进 入 新一 轮 快速发展轨道——谱写以“互联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 市新篇章。
智能化的专项工程。比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银 行、智能医疗等专项工程,由于工程目标明确、技术攻关容易 发力,便于“个个击破”,从而奠定智慧城市的基础项目。日 本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在横滨、丰田、京都、北九州四个 城市试点,主要实施智能能源管理、智能家庭、智能电网等 专项工程。以智能电网为例,可以说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
2010年11月,上海市委在《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快建设“智慧城 市”的任务, 树起了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 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的旗帜。2011年1月,IBM在北京召开 “百年成就光辉历程,智慧共赢无限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合 作伙伴开年大会,宣布2011年将在中国50个城市共培养100个 “智慧的城市”应用集成商,明显加快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步 伐。
历史证明,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总是以前一 阶段为基础支撑,不断向新一阶段(更高阶段)发展推进。 智 慧 城 市建 设 是城 市信息化 的高级 阶 段,从 这个意 义 上讲 它是在 先前城 市信息化 建设 上的再一次飞 跃。目前,虽然全 世界尚未出现关于智慧城市的统一定义,但紧紧依托互联网 (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及时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利用 信息的共同规律越来越明显,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互联 互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还赋予了人 与物的和谐、节能与减排的追求、能源高效利用和信息无障 碍愿景等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现在,智慧城市成为各国各 地共同追逐的目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些国家和地 区已经展现出建设智慧城市的部分成果和探索轨迹。
强化“绩效提升”理念,把握工作创新点。智慧城市需要 创新,创新必然充满活力,但创新带来的效益却是千差万别, 有的效益非常显著、有的一般、有的可能是负效益,关键是看
注重创新的形式和内涵。创新首先要注重“绩效提升”的内 涵,以 天 然 所“ 西气 东 输 ”工程 为 例,该 工程 是 我 国 拉 开 西部大 开发 序 幕 的 标志性 建设 工 程,前期规划建有一条干线、两条联络线、三 条支干 线、十 一 条支 线、两条专 线,管 道 总长 7179公里,管线跨越14个省,途中设有26座压 气 站、6 0 座 分 输 站、2 8 0 座 线 路 截 断阀 室,供 气 范 围覆 盖华东、华北、华中广大 地 区。如 此 庞大的工程,全公司员工才3000人,依靠信息 技术的支撑,全线实现组织扁平化、控制自动 化、管理智能化,形成了四大气区联网供气格 局,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的创新案例。 上述案例表明,建设智慧城市要针对解决瓶颈 问题,提升服务绩效,应避免把创新形式作为 目标,为创新而创新,忘记了创新的前置条件 和任务内涵,这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络。日本政府则瞄准智能城市建设市场,通过智能电网、智能 社区等项目发力……
智慧城市的项目,一方面体现了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和渗 透,另一方面体现出信息化从最初追求数字化、自动化,发展 到追求智能化、泛在化,进一步追求为人性化、智慧化。分析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和效果,笔者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 切入最容易见成效,且易获得持续发展:
聚焦四大切入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化、信息化并举且 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表现。从技术上说,智慧城市
10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3月版
智 慧 城 市
Smart City
就是具备全面感知、反应灵敏、随需应变、整体和谐等特质的 城市。同时,在技术应用的背后,展现出城市文明的精神、道 德、思想等现代人文元素。欧盟委员会注重以物联网产业作 为智慧城市切入点,让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 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信 息交换和通讯,形成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网
12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3月版
智 慧 城 市
Smart City
项目,成功率很高,而有的项目潜在需求多,但缺乏紧迫性, 同时现状梳理不够,则往往成为失败的案例。通俗地说,在 信息 技 术创 新应 用 过 程中,“ 雪 中送 炭”的 项目认识 比较 一 致,易协调、易成功,“锦上添花”的项目需求空、指向多、易 生变、易失败。因此,我们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首 先要强化“需求导向”的工作理念。
值得强调的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空降兵”, 而是在数字化、网格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基础上的一 次“整合式”高度概括。因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四流” 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将显著增 强,因此在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活中,自觉而广 泛地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3月版 11
智 慧 城 市
Smart City
能防盗、智能 警 报火 煤 水等;还可与医疗监 测 设备联网,进 行健康状态同步观测、远程诊疗等操作。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引效应。着力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过 程,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之所以说智慧城市 建设十分有助于上海城市发展转型,是因为智慧城市需要以 物 联网为基 石,以云 计算为 利器,在优先 发 展 物 联网、推动 云计算之际,不仅可以丰富应用,带动相关技术攻关和相关 标准统一,还有助于形成物体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 处置等规则;不仅有助于将各类资源从单元利用走向综合利 用,还有助于消除行业壁垒和利益垄断,使整体经济社会加 快消 除信息、技 术、利益 的“ 孤 岛”与“壁 垒”,更 加 物 尽 其 用、更加协调融合、更加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发挥物联网和 云计划的牵引作用,有利于建成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协同运 作、创新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强 化“ 需 求导 向”理 念,把 握发展方向。分析以往信息化项 目成效可发现,项目成功率与期 望值还有较大差距,据斯坦迪什 国 际 集团对全 球 3万个应 用 软件 项目调查统计,完全成功的项目 约1/3,失 败 的 项目近 1/4,其余 1/2左右的项目存在不同缺陷。 近年来,信息化项目成功率在持 续上升,但不少信息化项目的生 命周期较短。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较广, 为人们的想象打开了广阔空间, 但因涉及因素较多,发展前程存 在着很 大的不 确 定性。研 究 发 现,凡是应用需求明确且迫切的
次自主选择。有专家称:新能源、 电动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 两 大 战 场,它们 与 智 能 电 网 是 “铁三角”,需要协同发展。智能 电网建设将更有利于提高输电效 率、降低煤耗、减少排放、清洁环 境,并且具有强大的自愈功能,将 很 好地 解 决 上海目前送电网 损、 峰谷矛盾等突出问题,可显著提高 供电可靠性,带来减少停电损失、 改善电能质量、节约供电成本、节 约土地资源等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