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样式雷”

正确认识“样式雷”

正确认识“样式雷”“样式雷”祖籍江西,为了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江西省谱牒研究会雷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多次召开“样式雷”建筑文化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并公开出版发行了《样式雷建筑文化新论》和《雷礼与样式雷建筑文化》两本论文集,在省内外乃至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7年4月份经省相关的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

2014年又实现了“样式雷”建筑文化研究会与江西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样式雷”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艺,弘扬“样式雷”的业绩和精神,提高赣文化的品位,找到了新的平台和落脚点。

但是,在研究“样式雷”或者说是宣传“样式雷”的活动中,在某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偏离史实的观点。

我们作为“样式雷”的故乡人,认为有必要澄清史实,也有责任依据史实,摆明观点,以正视听。

尤其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样式雷”的年轻一代,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什么是“样式雷”“样式雷”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专用名词。

它是对清代宫廷建筑大师雷发达一家祖孙七代的褒奖和赞誉。

这个家族从清初到清末的200多年里,祖孙七代一直连续担任着清朝内务府和工部共管的专门负责皇家建筑设计和监督施工的“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总设计师),因而人们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

这样的建筑世家,在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这个家族的建筑作品概括起来有:一坛(天坛),二宫(北京故宫、承德离宫及外八庙),二陵(清东陵、清西陵),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五园(圆明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在我国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样式雷”世家的作品就占五分之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样式雷”世家留下来的建筑图档、烫样、工程作法等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有两万多件,还有流落海外的,如日本等国家。

这些资料都是国之瑰宝,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样式雷”建筑世家,祖孙七代(实际应该算是八代)参加“样式房”做工的多达十六、七人,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九人,担任掌案的有七人,他们分别是:第一代,“样式雷”的开创者雷发达,字明所,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府建昌县雷家庄,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北山雷家。

他14岁拜叔父为师,学习木工手艺。

他家祖传多代木工,祖父、父亲都是木匠。

雷发达学徒期间,常跟随师父(叔父)和爷爷、父亲一起在南康府(当时府治在星子县)各地做木工。

明末崇祯八年(1635),16岁的雷发达跟随父亲雷振声、叔父兼师父雷振宙连同爷爷雷玉成一起迁徙到金陵(今南京),投靠亲戚。

聪明好学的雷发达,在南京继续从事木工二十多年,不仅继承祖传手艺,而且吸取了别人的精华,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木工手艺,并且在南京还接触和熟悉了宫殿建筑的技法要领。

清康熙元年(1662),朝廷招募宫廷建筑工匠,四十四岁的雷发达凭着出色的手艺,应募赴北京,投身清廷的皇宫建筑。

康熙八年(1669),重修三大殿的工程中,太和殿上梁,皇帝亲临上梁典礼。

因为是拆明陵旧楠木梁柱充用,卯榫不合,时辰即到,大梁徐徐上升,缓缓落下,都落不到位,官员们面面相觑,是雷发达怀揣钢斧窜上梁柱,手起斧落,大梁定位。

年轻的康熙皇帝见状大喜,当面授他为工部营造所长班。

这就留下了“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故事。

这也就为后来一代一代的“样式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雷发达是“样式雷”的开创者,是始祖。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十岁的雷发达“解役”归家。

康熙三十二年(1693),雷发达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归葬金陵的江宁安德门外西善桥。

第二代,“样式雷”的形成者雷金玉,字良生,雷发达的长子,清顺治十六年(1659)生于金陵。

从小一边读书,一边跟父亲学习木工,练就一身好手艺。

考授州同后,一直候补于京师,父亲解役后,他继承了营造所长班,后又投充内务府包衣旗。

康熙中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后,流连江南美景,决定在海淀的明代万历帝的外祖父武清候李伟的别墅(即被称作李园)的旧址上,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

雷金玉被召进园,承领楠木作工程。

在畅春园主殿九经三事殿上梁时,表现出众,康熙帝召见奏对,得到赏识,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班),赏七品官,食七品俸。

康熙四十八年,始建圆明园,雷金玉应召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

从营造所长班到“样式房”掌案,所以说他是“样式雷”的形成者。

自此之后,才有了“样式房”,有了“样式房”就有了掌案,此后,雷家祖孙一代一代连续担任“样式房”的掌案。

雷金玉早年还和父亲雷发达一道参加了玉泉山静明园增修工程,建香山行宫,规划清东陵,修建康熙景陵等工程。

雷发达去世后,他重建卢沟桥,兴建雍和宫,兴建承德避暑山庄,建造外八庙的溥仁寺等工程。

在故宫内他重修了养心殿,修葺慈宁宫,以及一些北京城的建筑。

由于他技艺出众,功勋卓著,雍正帝给了他特殊的褒奖,命皇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亲书“古稀”二字匾额,赠贺他的七十大寿。

雍正七年(1729),雷金玉去世,享年71岁,皇廷恩赏盘银一百两,奉旨驰驿(即旨令治途驿站照料)将其灵柩运回金陵,归葬江宁县安德门外西善桥。

第三代,“样式雷”的继承者雷声澄,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于北京海淀。

他是雷金玉的幼子,是“样式雷”承前启后关键的一代继承者。

他出生三个月,其父去世,他的四位哥哥随同雷金玉的前几位夫人,护送雷金玉的灵柩归葬金陵,只留下第五房夫人吴氏,第六房夫人张氏带着幼子留在北京。

有胆有识的年轻的张氏夫人,抱着幼小的声澄到工部哭诉,要求子承父业,并获准其子成年后乃得嗣业。

也就是这位张夫人含辛茹苦,精心培育,加之雷声澄本人奋发图强,刻苦努力,成年后终于继承了“样式房”的掌案。

所以说,张氏太夫人是“样式雷”世家“承前启后”的功臣。

若没有张氏太夫人“苦守清洁”抚育幼子成人的“德政”,没有雷声澄在无父兄提携下发奋努力,就没有后来的“样式雷”世家的传承。

雷声澄担任“样式房”掌案前参与兴建和担任掌案后主持的工程有:重建钟楼,兴建香山静宜园,开始建造万寿山清漪园,兴建静心斋,重修天坛,紫光阁正觉寺,普渡寺,修复正阳门等。

特别是参与了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的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的兴建。

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声澄去世,享年63岁。

第四代,“样式雷”辉煌一代的雷氏三兄弟。

雷家玮,字席珍,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雷家玺,字国贤,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道光五年(1825)。

雷家瑞,字徵祥,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于道光十年(1830)。

兄弟三人生活在乾隆、嘉庆的“工役繁兴之世”,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兄弟三人通力合作,形成了强有力的阵势,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其中老二雷家玺是兄弟中的佼佼者,接任了“样式房”掌案。

在故宫内兴建太上皇宁寿宫及宫旁的乾隆花园,雷家玺对花园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园中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古华轩、禊赏亭、旭晖亭、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倦力斋等,它们分布错落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舒适。

修筑扩建玉泉山静明园,他们在原有16景的基础上再添加16景,如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写琴廊、延绿厅、如如室、层明宇、心远阁等。

这些楼、亭、斋、阁、馆、厅、寺、轩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

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完工。

继续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工。

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湖区,平原区、山蛮景区,其中有以康熙四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以三字题名的36景。

它们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建筑布局的特点,综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的风格。

烟雨楼,金山寺等建筑组群,典雅明洁,构图别致,一派江南景色;正宫、松鹤斋等建筑组群,则具有北方朴素民居形式;万树园又富有蒙古草原风光。

山峦区的雄浑山川,优美秀丽的寺、庙、斋、轩则别具一格,使山庄成为我国各地胜迹的缩影。

乾隆五十五年(1790)承办乾隆八旬万寿庆典非常繁丽,轰动京城,誉满天下。

自圆明园至皇宫,沿途景点有亭台殿阁,西洋楼房,假山石洞,小桥流水,演剧戏台,宝塔牌楼,万寿经棚,药栏花架,精美景艺达数百处。

后来又承办了圆明园东路工程,承建了圆明园的绮春园,同乐园戏楼,含经楼戏台,长春园如园等。

兄弟三人还继续扩建香山静宜园,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完工,又承建万寿山清漪园的后续工程,并且在宫内承办宫中年例灯彩,西厂烟火等。

年年新花样,次次有特色,京官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他们设计承建的皇帝陵寝有东陵的裕陵(乾隆),西陵的昌陵(嘉庆),而且建造工程有新的突破。

陵寝中的券顶是用砖砌筑的,当时合扰这样的券顶比较困难,尤其是合拢地宫主室,成功地使用金券合拢。

乾隆六次下江南,他们兄弟主要是老大和老三,分别随同皇帝南巡,目的是考察南方园林的设计和建筑。

第五代,“样式雷”的集成者雷景修,宇先文,生于嘉庆八年(1803)。

他是雷家玺的第三子,16岁随父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木工技艺和建筑设计。

22岁时其父去世,将掌案交给同事郭九担任。

景修没有怨言,而是虚心学习,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了二十多年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46岁的雷景修终于争回了“样式房”掌案职位。

但是雷景修生不逢时,处于道光、咸丰年间,国势开始衰败,无力大兴土木。

他虽然练就了卓越的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却无用武之地。

除主持修建西陵的慕陵(道光陵),设计东陵的定陵(咸丰陵)外,其余都是修缮工程,如修复正阳门(前门),修缮故宫院中的殿、宫、阁、馆;修缮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殿、文渊阁及其外围的同乐园;修缮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等。

咸丰十年(1860)8月,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样式房”工作几乎停止。

雷景修也从海淀移居西直门内观音寺。

但雷景修作为“样式房”的掌案,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他收集积聚了大量的文档资料,他把祖上留下的和自己创作的图纸(包括草图)、画样、烫样、工程做法,簿册、折单等文献,堆满了三间房子,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国宝级资料。

这些图文史料有着巨大的科学和历史的研究价值,所以说他是“样式雷”的集成者。

雷景修还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他这一支雷氏家族是从江西永修迁南京再迁北京,但一直没有自己的家谱,是雷景修系统纂修了自己的宗谱。

二是为“样式雷”家族修筑了祖坟,并且给雷金玉立了衣冠冢,还立了碑;给传承“样式雷”的功臣张太宜人立了功德碑;给雷家玺等历代为“样式雷”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祖辈人物都立了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