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针灸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

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清代李学川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8条,故称~。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指征:从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两方面判断,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气至而有效,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气1、晕针(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则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针刺前跟患者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药精神专一,观察病人神色,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早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

1、艾灸: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

艾炷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1、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作用2、隔蒜灸: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3、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作用4、隔附子饼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1、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喎斜。

(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隅、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2、中脏腑: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

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

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

神阙为生命之根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斜,本病可发辩证: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口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则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

操作: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

面部腧穴均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

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通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

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急性期用泻法可祛除阳明筋络之邪气,祛风通络。

在恢复期,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其他治疗:皮肤针法,刺络拔罐法,电针法,穴位贴敷法。

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7寸。

主治咳1.5寸。

当肱桡肌与拇l、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痛、牙关紧闭、小儿惊风、鼻血、耳鸣耳聋、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热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2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2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8寸。

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齿痛、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1寸。

主治暴0.1寸。

主治心悸、心痛、癫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癫狂、痫证、惊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疽、胁痛、吐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早2骶后孔处。

主治腰痛、月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2寸,掌长肌腱(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2寸,尺骨与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1寸或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4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遗精、阳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本穴有强壮作)。

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气、梅核气、噎膈。

操作:先直刺0.2~0.3寸,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手三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