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国学文化

弘扬国学文化

晋安五小关于开展“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
“一校一特”的实施方案
开展“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的“一校一特”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特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服务海西建设,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教育的需要,是落实区委提出的建设“四力晋安”的具体体现。

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海西建设、教育先行”为主题的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内容的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的“一校一特”活动。

二、加强领导,强化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将开展“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的“一校一特”活动,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做到讲求实效,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说服力。

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精心策划,认真实施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校一特”。

营造“一校一特”氛围,在校园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显性文化建设,包括大厅文化、楼道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草坪文化、板报橱窗文化。

其中学校还要通过完善校训、班训等设计,体现“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的“一校一特”文化和教育理念。

具体如下:
①一楼大厅:大厅门外两侧柱子悬挂脱胎漆器对联“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

玻璃门进行贴膜,图案是有关孔子周游列国图案,其中玻璃门中央是“爱”字图案。

大厅内正面墙壁橱窗内彩喷书法孔子语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厅内左侧两橱窗内彩喷孔子语录。

大厅内右侧橱窗内进行孔子及孔子文化介绍。

橱窗下方彩喷浮雕作品。

大厅内中央摆放半身孔子塑像。

大厅内正面墙壁上方制作仿古木质屋檐。

屋檐下悬挂脱胎漆器匾额康熙题:“万世师表”。

②大厅南侧楼道墙壁:悬挂书法家书写的孔子经典语录。

③大厅南侧楼道柱子:悬挂中华传统文化图画。

④大厅北侧楼道墙壁:张贴篆书国学文化等彩喷图案。

⑤黑板报、橱窗文化:设置学生优秀“国学精粹”作品展示专栏,教师撰写优秀“国学精粹”论文交流展示专栏。

2、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一校一特”。

注重全方位的挖掘“一校一特”活动的途径,做到“一校一特”活动班班行动,人人参与。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校一特”活动还要突现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大胆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在活动中锻炼人、塑造人的目标。

3、以学科渗透为载体,凸显“一校一特”。

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国学精粹——孔子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国学博大精深。

利用今年暑期组织全体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资料,以《弘扬国学精粹》为主题,编写一本校本教材。

4、以成立孔子书院、设立《论语》讲堂为载体,提升“一校一特”。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陈列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书籍,和电子阅览室资源,便于学生阅读浏览国学文化。

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汇报演讲,情境表演,听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国学有初步的了解。

对历经数千载,无人能与之攀比的孔子文化有所了解。

四、立足本校,有效实施
开展“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的“一校一特”活动与德育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衔接、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统一,以人为本,教育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挖掘资源,实施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学文化,促进现代文明”聘请福州市孔子研究学会、晋安区文联等单位和专家作为学校“一校一特”活动顾问。

晋安第五中心小学
2009.7.25
附:校园显性文化设置方案图
二、工作目标
(一)整合我区“国学特色教育”资源,倡导特色办学理念,逐步形成我区“国学教育”品牌,提高我区教育水平,提升我区教育形象。

(二)我区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打下较好的国学根底,具备良好的国学素质,初步具有中华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良好的道德水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

(三)通过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在我区社会各阶层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继承民族文化精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社会风尚的形成,为我区构建“三区建设”探索一条“教育创造社会和谐”的新路子做出贡献。

三、实验对象
全区初中学生和小学学生(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可选择实施)。

四、基本原则
(一)重点打造和全区推广相结合。

在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学校进一步打造和培育,总结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在全区各中小学中全面推广“国学教育”。

(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重点放在“三个结合”上:一是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二是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
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三是国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学生的经典学习带动家长学习传统文化。

(三)基本类型和分类指导结合。

选择“国学教育”中的基本类型(如经典诵读等)进行培育和推广,对特殊类型(如书画艺术等)进行分类指导,学校创新发展。

(四)稳步推进和完善提高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目标、效果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正内容、途径、措施,力求取得突破和形成成果。

五、主要内容
根据我区目前基础教育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国学教育”,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在全区初中和小学中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坚持每天20分钟左右“跟我念”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每日“晨诵、午读、暮吟”等形式和“听”、“看”、“读”、“讲”“赛”等途径实施。

(二)国学教育分文学经典诵读、艺术修养、体育竞技三部分内容。

文学经典诵读部分:由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人力审慎选择国学素材,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编制国学经典选读。

艺术修养部分: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确定自己在国学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

可广泛开展书法、美术、传统舞蹈、戏曲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体育竞技部分: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或创造条件开展中国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等体育方面的学习和活动。

(三)在全区初中和小学中,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我区各校发展现状和全区教育发展需要,2009年—2010年创建“国学教育”特色学校。

包括书画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中华孝道教育特色学校、传统舞蹈、音乐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在该方面引领全区各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同时鼓励各校大力创新,不断创造新鲜经验。

各特色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中,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国学教育”内容和措施,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机制、培养队伍等渠道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体系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如手册、模式、校本教材,构造起“国学教育模型”。

采取试点、校际间“手拉手”等形式,通过师资、学习、培训等手段共享资源、信息,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开展。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2009年)
1.制定以“国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方案;
2.开展“国学教育”工作部署;
(二)实施阶段(2009年—2012年)
1.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工作;
2.区教育局指导有关单位实施过程管理、教育研讨、信息反馈、阶段性小结;
3.区教育局指导有关单位开展调查,了解品牌打造实施情况,采取学生家庭走访、问卷调查、学生行为评价等形式;
4.区教育局指导有关单位开展“成果汇报及展示”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2013年)
1.区教育局对我区“国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2.区教育局提出我区“国学双桥”教育实验工作的远景规划和目标;
3.全区形成“国学双桥”教育品牌。

七、保障机制
(一)成立“国学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郭联胜
副组长:余蓉刘先平
成员: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安全体卫艺科内,由杨弋任办公室主任。

熊知深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由区教育局设立“国学教育”实施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区级推广和骨干培训。

各中小学也要在年度预算中作出专项安排,保证实验工作所需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