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4、唐代建筑风格5、宋代建筑风格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十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结合实例)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4、明堂(基本概念)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成就五、第4章:宗教建筑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4、经幢(基本概念)5、明清时期佛教四大名山6、中国四大名窟(省、市、窟名)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5、木结构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种)6、中国古代大木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两种形式,简图)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面简图、实例)10、中国古代斗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用11、木结构采用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斗口”为标准12、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区别13、清代建筑色彩(七种,按等级)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十二种,简图)16、收山、推山、梭柱、叉手、托脚、卷杀、抱鼓石、雀替、生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七、第6章:建筑意匠1、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天人合一”的建筑意匠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2)石构建筑体系3)毡包式建筑体系4)木构架建筑体系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
特点: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特点: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
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2)工期短,易施工3)便于修缮、搬迁、扩建4)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5)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6)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1)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2)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3)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4)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1)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2)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3)提供室外活动场所4)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多元功能:1)空间聚合、气候调节2)防护戒卫、场所调适3)礼仪伦理、审美怡乐4)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主要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和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官式建筑:1)工官掌管建造2)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3)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4)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5)人力、财力、技术集中6)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民间建筑:1)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2)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3)建筑式样变化多端4)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1)编修《营造法式》,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2)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3)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4)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样式雷:1)始祖雷发达2)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3)负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 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坊:1)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2)一种标志性建筑物3)面阔一到七间4)基本组成:柱、梁枋华表1)一种标志性建筑2)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3)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1)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2)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3)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建造者:李春(隋)概况:1)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2)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4)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4、唐代建筑风格1)比例宏大宽广2)造型富于弹性和张力3)屋顶平缓,出檐深远4)建筑色彩以红、白两色为主5)气魄宏伟,严整开朗6)朴实无华,庄重大方,轻灵潇洒5、宋代建筑风格1)建筑造型多变,比例偏于纤细2)装饰繁密复杂,色彩绚丽3)风格秀美、轻灵华丽,柔美细腻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十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特点:1)建筑形式:抬梁 + 硬山2)色彩:灰顶、青砖3)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4)靠朝向内院的一面采光5)院内噪声低、风沙少、私密性好成就:1)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2)布局严整、建筑质量高3)装饰、装修华丽讲究4)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5)素朴、实用,是理想的人居环境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由高到低)1)王府大门2)广亮大门3)金柱大门4)蛮子门5)如意门6)随墙门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抄手游廊1)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正房的廊子2)雨雪天方便行走,防晒3)增加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光影变化垂花门1)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2)外院和内院的分割点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1)体现身份地位2)引导秩序3)分届内外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1)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2)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3)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4)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结合实例)1)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2)茅茨土阶3)高台宫室4)前殿和宫苑相结合5)纵向布置“三朝”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体布局:1)中轴线核心位置和平面构图中心2)周围建筑围绕簇拥3)含蓄手法,层层铺垫设计方法:1)以太和殿为例:2)故宫的建筑高潮和重点3)综合处理的结果成就:1)规划设计严整,造型壮丽,功能完备2)体现建筑组群布局的高超艺术3)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4)中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典型4、明堂(基本概念)1)又称“世室”,“重屋”2)古代天子居住、沟通天地祖先的场所3)相当于宫殿 + 坛庙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总体布局:1)位置选定,儒家:南为阳、左为上2)由两道坛墙围起,近正方形3)主入口在西侧设计方法:1)有为实体,无为空间2)占地宏大,建筑很少3)以少胜多,靠意境体现天4)满足精神需要,功能作用小成就:1)突出重“无”的设计手法2)性格塑造3)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符号:阴阳符号、颜色符号4)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5)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1)西汉帝、王级别墓室的建筑方法2)以柏木段垒起木墙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成就特点:1)东、西、北三面环山,环抱围合2)十三座陵墓各有山峰作为依靠,主陵为长陵3)规划完整,主从分明,具家庭概念4)三进院落设计手法:1)建筑组群和地形相结合2)广阔自然与少量建筑相结合3)虚实相结合的纵深轴线4)建筑与雕塑相结合5)纪念性和永恒性成就:五、第4章:宗教建筑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空间:1)外槽空间高而窄2)信徒瞻拜行香3)内槽空间宽而阔4)建佛坛供奉佛像5)用内外槽的差异来突出佛像结构:1)殿堂型构架2)垂直划分,由三个层次构成:3)柱网层4)铺作层5)屋顶架层艺术:1)唐代建筑体系的成熟代表2)内部空间完善3)立面比例和谐4)功能、技术、艺术有机协调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佛塔按形式分为六种: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概况:1)位于山西应县城内2)建成于辽清宁二年(1056)3)平面:八边形;底层副阶周匝4)立面:五层六檐;两层砖石基座5)结构:金箱斗底槽,殿堂结构结构成就:1)八角形平面:利于抗风2)内外槽结构3)高宽比较小:1 / 24)底层加固,包砌厚达1米的土坯墙,增强柱子的稳定性4、经幢(基本概念)1)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2)用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5、明清时期佛教四大名山1)安徽九华山2)四川峨眉山3)山西五台山4)浙江普陀山6、中国四大名窟(省、市、窟名)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3)甘肃敦煌莫高窟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1)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2)置于露天或浅龛中3)以群组形式出现或与石窟并存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1)明间:正中一间2)次间:明间左右两侧3)梢间:次外一间4)尽间:最外一间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1)防水避潮2)稳固屋基3)调适构图4)扩大、调节体量5)调度空间6)标志等级7)独立建坛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宋式1)配件多2)间距大、细长、空大3)栏板空,仿木构4)柱头形制:写实雕刻(狮子)清式1)配件少2)间距小、粗大、空小3)浅线条,石头化4)柱头形制:图案化雕刻5、木结构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种)类型:1)无廊2)前出廊3)前后出廊4)周围廊作用:1)增加中间层次,利于内外空间过渡2)增加低跨度柱网,利于结构稳定性6、中国古代大木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基本构件:柱、梁、枋、檩、椽1)柱:总的分为外柱和内柱2)枋:额枋,平板枋和雀替3)斗栱:斗、升;栱;昂4)屋架:举架;推山与收山;梁;桁;椽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两种形式,简图) P276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 P7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面简图、实例)内外柱高相等柱径基本一致,柱网规则柱与上部屋架通过铺作层连接多用于高等级、大体量建筑实例:宋《营造法式》——殿堂内外柱高不等柱径不等,柱网灵活按不同要求、荷载选择长度和断面结构进步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建筑实例:宋《营造法式》——厅堂10、中国古代斗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用斗拱组成: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