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鲁迅《雪》教学反思《雪》教学反思刘斯斯一、因材施教定目标鲁迅的文章一向以晦涩难懂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因而在设计《雪》这堂课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对文章背景内涵的解读,而更多的注重从文本本身出发,更倾向于学生对文本“语文”味的解读——通过语言的品析来解读作者的情感。
因此,《雪》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于此:? 1、熟读课文,赏析雪景特点? 2、精读课文,品析作者情感二、四环节教学主旋律四环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关注小组活动,也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个体学习。
我这节课结合了小组合作与个人检测两种形式,通过合作学习掌握文章主体,结合当堂练习检测学习成果。
一课一练,一堂一过关,更加贴合我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基于此种情况,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明确目标,激情导入以本册书中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入,引导学生走进雪的世界。
2、设臵情境,自主学习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对文本的解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课文。
因而我首先让学生“问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因而我设臵了两个主要问题:(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2)我读出了江南的(朔方)雪具有———————特点,表现在:————————————(语言)学生可以采用自由朗读,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来初步解读鲁迅笔下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来达到学习共享、提高的目的。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语言从而把握课文内容,这种能力的训练也将对今后现代文的阅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点评学生的过程中,我又生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占用两个自然段的篇幅来描写雪景。
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解读。
4、当堂检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掌握,因而我设计的当堂检测的题目不但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关涉的是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当堂检测的题目设臵如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字词2、在作者的笔下,这两幅雪景图都很美,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从文中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会喜欢这一幅图?问题2的设臵仍然立足于文本语言而深入至作者情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赏析文章。
课后作业的设臵则针对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通过积累有关雪的名句达到知识与美的共享,阅读与写作的交融。
三、教学相长促提升1、在设计本课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对语言的品析来达到对文章整体把握的目的,然而由于对四环节课型的生疏,我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检测上,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语言点。
如“滋润美艳”的解读,如色彩的分析。
这都是江南雪的重要特点,也是鲁迅语言的丰富之处,我都做了轻处理,而没有重点解读。
2、本节课的除了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当堂检测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课文本身的晦涩以及课堂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当堂检测并没有很好的完成,多数学生只昨晚了问题1,而问题2只是简单的思考了一下,没有形成个人的意见,更没有进行当堂点评。
而四环节课型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亮点本身正是当堂练当堂讲,使学生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当堂检测来达到一个能力的提升。
因而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更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解读教材,以重点促学习,以练习促提升。
篇二:李科明:《雪》设计与反思《雪》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东城街道双语初中姓名:李科明雪一、指导思想:对语文教学,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
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
整个教学设计则定位在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文本探究上,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
其中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把握雪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精神的感悟都要以此为基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雪》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名作,全文写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富有美感。
其蕴涵之人生力量和精神激励,对处于求知和探索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启迪和有益的帮助。
《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
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
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学情分析课文反映了作者的心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另外,这些作品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熟悉作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可要求学生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历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课前阅读《野草》,了解《雪》产生的背景。
2、默读、朗读;勾画相关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品味。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学习重点1、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找出描写北方的雪与南方的雪的特点的句子,概括其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3、品味本文精粹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学习难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突破1、由了解写作《雪》的背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入手,进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2、导读教学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了解《野草》的内容和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历程、人生态度。
2、关于北方、南方的雪景的vcd和歌带《塞北的雪》。
3、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写雪的诗文,准备诵读。
2、复习《风筝》后,预习课文;学习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七、教学设计(一)导读,引出课题“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1、写作背景:2、展示目标:(二)初读,感知大意1、听朗读录音,把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
并在听的过程中将不会读的字的拼音写上去。
2、【自主学习】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默读课文,思考:(1)南国的雪有着怎样的特点?塑雪罗汉的乐趣在哪里?(2)勾画出描写南北方不同雪景的语句。
归纳概括雪的南北之特色;(3)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领悟到了什么?(三)精读,深入探究1、各小组选派学生选择描写雪的精彩段落朗读。
(提示:描写江南落雪的景象,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2、深度延展:鲁迅写了南北两方的雪,请你想一想,他更欣赏哪方的雪?明确:雨死了,其灵魂变成了雪。
就如同奋斗的战士,肉体消亡了,精神却永远不死。
“死”是一种献身精神,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北国的雪象征的是孤独的奔放的挑战者,象征着不屈的反抗的精神。
4、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赞扬朔方的雪孤独而顽强的战斗。
(四)赏读,品味语言1、自学能力展示:快速朗读全文。
想一想,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眼或语句最能打动你?(请选取其中一个赏析,在书旁做批注,写下一段赏析性文字。
)2、学会合作探究: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文章的写法。
(对比手法)(五)悟读,体会情感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文中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
但是,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明确:(1)对故乡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
(2)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衬托朔方雪的战斗精神(思考:南北两种雪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本身的特点。
)a、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江南的雪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热闹,充满生机的。
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嗡嗡的蜜蜂,有快乐的孩子们,他们陪伴着他,嬉戏、玩耍。
朔方的雪则是孤独寂寞的,所处的环境是冷清的,死寂的。
江南的雪越是快乐热闹,就越衬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
b、衬托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同样是在晴天之下,江南的雪不知道变成什么,朔方的雪却蓬勃奋飞,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它无所畏惧,毫不妥协。
虽然孤独,但战斗不止。
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2、是啊,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赞美和讴歌,但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激情。
学生结合背景朗读,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
)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
大家还记不记得《风筝》,它就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孤独。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
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蓬勃的奋飞。
他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六)写读,提升能力【课内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朔()方胭()脂磬()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3.作者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倾注了怎样的情感?(a类完成)篇三:《雪》教学反思《雪》教学反思-------徐婷鲁迅在本篇课文中介绍了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通过写这两个地方的雪,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对命运的抗战和不屈。
在课堂上,学生对南方的雪很感兴趣,通过自学、探讨、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我为什么喜欢它。
但对北方的雪,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也是我预设到的,因此,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学。
我先让学生读通顺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读句子,想象雪花的样子,再边读边想,感受朔方的雪不屈不挠的。
在理解了两部分内容后,我提出问题,作者仅仅的教学,只在写雪吗?让我们联系作者的资料,来看看他借雪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通过这样一个来回,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布置学生写一个景物片段,用到本文的一、两个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