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6 新生儿败血症(优选.)

教案6 新生儿败血症(优选.)

第五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十节新生儿败血症
板书内容与授课时间设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新生儿机体抵抗力较差,任何一个部位的感染都可能会发生扩散,而引起全身性的感染,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生儿败血症。

第五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十节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易被忽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

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二)病原菌
现代医学认为,我国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以上细菌在产前或产后发生感染,但以产后为主,产后感染多从新生儿皮肤损伤、脐带污染、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侵入。

(三)免疫功能低下
1、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功能差;淋巴结吞噬能力差;补体水平低等。

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IgM、SIgA缺乏)差;细胞免疫功能也差。

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1、感染中毒症状:三少:少吃、少哭、少动。

严重时甚至不吃、不哭、不动。

四变:精神改变萎靡或烦躁
面色改变苍白或青紫
体温改变发热或体温低下
呼吸改变急促、不规则、暂停
2、高度可疑的特殊表现:①黄疸:加重、延长或减退后又复现。

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出血倾向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④休克征象⑤局部感染灶:脐炎多见。

3、并发症; 最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

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

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其他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和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三、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义不大,但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有参考价值。

2.血培养最好在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皮肤消毒和操作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培养出污染菌。

如已用过青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
型细菌培养。

迁移性病灶的脓液培养如阳性,有很大诊断意义。

3.快速诊断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参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


4.直接涂片找细菌
四、诊断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五、治疗
(一)抗菌治疗高效、联合、静脉给药、足程
1、抗生素的选择
病因不明----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
病因已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大肠杆菌败血症--氨苄青霉素、头孢氨噻肟和头孢三嗪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或用万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亦可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

厌氧菌败血症---甲硝唑(灭滴灵)为首选药物
链球菌败血症---青霉素
2、疗程用药至热退、临床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一般需10~14天,有并发症时要延长。

(二)支持疗法
供氧、保暖、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休克、保证热量供给。

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或血浆。

(三)免疫疗法免疫球蛋白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患儿出生8天,因体温不升、吃奶差入院。

查体:脐周红,有脓性分泌物,嗜睡,WBC38×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如何进一步确诊?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