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
4.骈文的复兴
• 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开始倡导,中期则有 袁枚、孔广森、吴皞(浩)、曾燠、李兆 洛等热情辩护,给予肯定,阮元则著《文 言说》,鼓吹骈体,视骈文为正统,将骈 散之争推向高潮,同时,吴皞的《国朝八 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 大影响。经过这一番推波助澜,骈文势力 逐步强大,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其本身 也点缀着兴盛的景象。
(5)桐城派分支是阳湖派
• 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 武进)人。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 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 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 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 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等,比 “正统”古文要恣肆不拘,富有词采。
(6)桐城派馀脉
• (6)桐城派馀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 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 盛,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 • 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 著作的业绩,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 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 派的历史命运。
• 文章作法,或侧重于“虚实详略之权度”, 或追求“首尾开合,顺逆断续”之“脉络”, 或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 “法以义起而不可易者”。(《史记评语》) 他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古文中 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 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 语”,给古文建立更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 范。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 所以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 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古文选 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4)姚鼐的散文主张
• “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 章”合一,达到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 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阴阳刚 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 大类。 “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 , 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最后, 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 和“格、律、声、色”八字,细密和完善了刘 大櫆因声求气说。
二、清代散文之集大成
• 1.清代文学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 成的景观,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文 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 的景象。
2.清代散文之集大成的原因
• (1)尊崇儒学,而有汉学、理学之别。实 则是思想控制与压抑的结果。 • (2)在散文方面,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 嘉学风影响到散文,就是桐城派古文及其 正宗地位的确立。(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 和汉学的兴盛都有关系。)
(3)刘大魁
• 刘大魁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 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 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 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 的先导。 • 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 节以求声气,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 会文章的“神”、“气”,这就为探寻“义法”奥妙 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 践性和可操作性。
清代散文的复兴
一、清代散文创作
• 1.清初学者散文 • 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 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 • 2.清初文学散文 • 写作文学散文的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 方域、魏禧和汪琬。 • 3.桐城派散文 • 清代散文复兴,以桐城派最突出。
3.桐城派散文
•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 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 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 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 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 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 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雍正之初,予 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 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 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人世富贵之 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 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 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 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游万柳堂记》
•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 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 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 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 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 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临朐相国冯公, 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 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 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 (1)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 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 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 理论的发轫。
(2)奠基者方苞
• 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 • “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方苞取来论文, •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 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 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 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 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 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 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 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一夕并命,郁 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 寒威凛慄,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 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 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号,地脉汤决, 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骈文创作
• 前期陈维崧。 • 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骈文 沉博瑰丽、雄健宏肆。 • 尔后有“骈文八家” ,由吴皞选辑袁枚、邵齐 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 曾燠和孔广森八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 文钞》而来。 • 汪中,在整个清代的骈文作家里,公认是 成就最高的一位。
汪中
• 汪中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 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 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 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用语精当, 描绘逼真而又凄楚动人,有六朝骈文善于 抒情的特点。此文一出,轰动京师,杭世 骏为该文作序说:“采遗制于《大招》,激 哀音于变徵,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 矣。”《狐父之盗颂(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