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小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马小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马小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马小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马小平老师事迹心得体会
文章一字一句阅读了两遍,因为这种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是自己所喜欢和接受的。

随着每一行文字的推进,我都有一种想要更多了解马小平老师的愿望。

最初拿到材料看到《深圳中学一位语文老师的北京追思会》这个题目时,脑海中飞快闪过死亡崇拜一词,又是一位逝者,现今似乎流行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只有在他死后,其价值才会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可,他所做的一些事才会被人们所定论。

这是一种无奈,但能如此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马小平老师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追思会照片下面的那行文字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好老师。

马老师一生情系教育,从未更改。

即便在已身患恶性肿瘤时,依然没有放弃过语文课,依然坚守在他所挚爱的讲台上。

记得有人曾说,一个老师最美的生命姿态便是站立在讲台上,我想,马小平老师做到了。

即便在病榻之上,马老师依然在用生命去编著《叩响命运的门》一书,尽管在他逝世后,这本书才得以出版,并成为追思会朴素会场里的唯一装饰,但我想这或许便足以让他含笑九泉了。

在崇高师德的背后,我更想说的是马小平老师对教育理想的坚守以及在孤独中奋力前行的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区别于现今大多数人及大环境的,他认为现在许多年轻人有技术却没良知,他认为教育必须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他们有自己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尽管他在家长会后会被家长围攻,他的人文素养通识课堂会缺席很多学生,但马老师依然在坚持。

正像文章中提到的布道者形象,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马老师渴望的眼神和坚定的表情。

有人说这是一个物质发达理想破灭的年代,在现实面前有几个人能依旧心怀理想,又有几个人能践行理想,理想正成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而马小平老师却用
自己近乎殉道者的信念去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直至成为一个真正的殉道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去读马小平老师的事迹,另有一番感受。

像所有语文老师一样,我曾无数次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诵读韩愈的师者,所
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却从未真正理解为师者的含义。

我上网去查阅了马小平老师所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在目录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名字,汗颜和惭愧的是仅有龙应台、王小波、林达、张晓风等少数人的作品自己有所涉猎,而其他甚至闻所未闻。

参照马小平老师的阅读量,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师自身的人文阅读。

有人说教师的阅读量已经低到只能勉强对付一张试卷了,作为教师,更需要一种职业自觉,自己先成为阅读者与思考着,非此不足为人师。

当学生阅读有限的书本是为了应付考试,当作文写作有了固定的格式套路,当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了统一的答案,学生们学到的似乎都是有用的东西,但头脑却变得简单了。

马小平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一书所关照的正是读书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书籍这个窗口沐浴人类智慧之光,与天地精神往来,站在现代公民的高度思考问题,审视世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大写的人。

殉道者一词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想到了作家林达在一本书中提到的巴黎圣母院两侧手捧自己头颅的基督教早期殉道者雕塑形象,仅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那是圣丹尼,正尊严的捧着他的头颅。

圣丹尼在告诉人们,他的头可以被砍去,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但是,他仍然坚定的认为,装着他的思想和信仰的头颅,不可亵渎,也没有死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