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与我

社会心理学与我








姓名:葛丁铭
学号:214109056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孟凡锐
上课时间:周六7 8节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那么,社会心理学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探索我们的种种行为的呢?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一、社会心理学与自我审查
审查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行的查禁,而自我审查查禁的是行动者本人。

如我们担心遭到反对而决定压制自己对所处环境不满意行为的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审查。

这就说明了人是规范的遵从者和认识意义的追寻者。

作为遵从规范的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和做什么,并不简单取决于情景下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取决于我们认为怎样说和怎样做才是合适的。

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虽然心里不认可他人的言行和态度,但在行动上通常都会附和他人。

作为追寻意义的人,自我审查揭示了人民寻找社会生活意义的过程。

比如,除非我们认为一种情景附和正义规范的言行,否则是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冲动行为的;我们看到一种关系,犹豫再三都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可以总结如下:我们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个体和群体的地位,为了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为了避免余人对立,
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形象,才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部分,以下将继续论述。

二.社会交往准则
从一个例子说起:
斯坦利曾在纽约地铁上做了一个研究:当一个人走到乘客身旁说:“对不起,我能坐一下你的座位吗?”时,乘客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是一个违背了社会规范的请求,可结果如何呢?实际上有56%的人让出来自己的座位,12%的人愿意侧身让出一些地方。

怎样解释这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同谋的成功呢?最简洁的回答是,乘客不想显得没有礼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社会准则是一些我固定的仪式化的事情,实际上,这些社会准则可以控制所有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还是同意条件下,那个同谋者提出:“对不起,我能坐一会你的座位吗?我站着没法看书。

”结果只有42%的乘客顺从了这一请求。

原因是同谋者解决了定义他们计划情景的含混不清,这就使乘客将其是为一个没有礼貌的请求,实际上是提出请求的那个人违背了社会准则。

可以说,只有当请求者的揭示被接受时,人们才会表现出顺从。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一个女同谋者坐着,另一个女同谋者上车后做出认出老朋友的表情进行交谈,其中一个说她在逛商店时买了一个飞盘,另一个让他拿出来瞧
瞧,第一个女人就把飞盘扔给她,她们开始把飞盘扔来扔去,然后很偶然的,飞盘向了第三个人,第三个人的反映构成实验操控。

接下来第三个同谋者的反应将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反映。

如果第三个同谋者回应良好,75%的其他人都会仍回飞盘,如果第三个同谋者生气并指责,则随后没有人加入扔飞盘的行列中,甚至坐在旁边的人还会换座位,以免被飞盘碰到。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当我们对情景的社会准则犹豫不决时,产生了多种自我审查形式。

所以,在社会生活里,我们要正确判断情景解释的合理性,并注重理解解释的内涵,使自己能够更多的决定自己的行为。

三.从众
每个人都知道,在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但是当我们遵循这一规范时,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呢?毋庸臵疑,有意识的降低声音时有发生,但无意识的顺从规范也可能会自动发生。

我们的言行经常会偏离自己的意愿,顺从他人的意愿。

担心物质损失或身体惩罚是这一结果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不喜欢与别人言行不一致。

为了避免与别人言行不一致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人们也会做出与自己的感受截然相反的行动。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有时会引导我们改变想法,但更常
出现的是,它会刺激我们,在有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的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审查他们仍然抱有的想法。

在我们周围,从众常在以下情况下发生:
1、惩罚行为偏常者。

偏常就是那些虽然合法,但违反群体规范的行为。

如:在教室里顺从压力,在工作场所的从众压力,在公众场所的从众压力等。

2、社会孤立的影响。

相信每一个人都厌恶与他人孤立,如:对同性恋者的负面影响的担忧;来自同辈的间接压力等。

3、顺从于理想自我。

这是一个更广泛的理想和标准。

如:顺从于性别理想;顺从于支持环境的理想(父母和老师的提醒,道德的规范等)
4、无意识的从众。

如:女性无意识顺从少吃的规范。

四、自我审查于集体
在我们在理解情景下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极其依赖于人们对自己的认知。

当一个人喊“狼来了”,狼却没有出现时,人群中没有人想要第一个大发雷霆。

担心的神情有可能使人尴尬,没有想明白就行动有可能显得有些草率。

所以直到决定了怎么做,他们都会尽力维持一种镇定自若的举止。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我们在行动上于他人保持一致但却认为他们感觉或想的不一样。

例如:处在一个紧急情况中的旁观者,没有哪个群体成员能够确认是否有紧急情况发生,但是每个成员都相信,群体中的其他人会确信。

五、自我审查与个体
《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这一集体骗局一旦被揭穿,就会使得每个成员感觉自己更像傻子。

1、不适当的自卑感和缺乏感。

当老师提问:“有问题的请举手,很多人有问题,但就是不举手。

怀疑一个人的智力,怀疑一个人的能力,怀疑一个人的美德,感觉与生活的步调不一致。

2、不适当的差异感和疏远感。

一个人既错误的认为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又错误的认为别人要跟自己比,要比其实际上表现的更好。

这是普遍性幻觉。

另外,还有,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同时感到优越感和疏远感等
总之,我们经常会对他人隐藏自己认为的偏常想法。

这些想法有时确实是偏常的,但多数情况下都不是。

所以,我们应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相似性,或是鼓励自己少进行些自我审查,将会减少许多幻觉偏常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