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北京的春节》,其实是小孩子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其实是小孩子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其实是小孩子的春节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这篇文章原载1951年1月的《新观察》刊物上。

与原文相比,有改动,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宗教的内容。

翻开《北京的春节》,细细读来,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孩子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无论是腊月里忙年,还是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作者都不忘写孩子们。

不是写孩子们喜欢吃什么,就是写孩子们喜欢玩什么。

其一,春节,就是孩子们的春节。

孩子们穿新衣,吃干果蜜饯,买各种玩意儿,放爆竹,参加各种活动。

假如春节里没有小孩子,那春节一定会失去一半的热闹。

孩子,成为了春节的主角。

其二,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小孩子的。

常给他们写信,这些信有时还带着画。

老舍一生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是以孩子为主人公,或以孩子为中心来描写孩子周围的世界的。

它们是《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小人物自述》《正红旗下》。

学生喜欢阅读这篇文章,不单单是因为有写小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还因为文章中藏有那么多的春节的习俗。

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有的习俗孩子们亲身体验过了,很熟悉,也很亲切。

当阅读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很愿意拿起笔,书写着自己经历过的春节。

文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耳边似乎听到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片段一)我很喜欢在除夕夜放鞭炮。

家里的爆竹是年前买的,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天还未黑透,我就吵着要放炮。

妈妈说,要晚上12点才可以。

对于急性子的我,简直是一种煎熬。

什么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吃干果蜜饯,什么包素饺子……我一概不理会,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

我人在家,其实心儿早已飞出了家门……终于挨到了12点,我拉上妈妈“飞”下楼,兴奋极了!看着烟花飞上了天空,一团团,一簇簇,耳畔充盈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直
到许久。

啊!龙年到了!
(片段二)天津人过年,在服饰上相当讲究。

除夕一擦黑,我早早地把新衣服换上了——红裙子,红靴子。

除了要穿新衣服,红绒花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早就准备好了一只“福禄龙”和“聚宝盆”。

一朵朵绒花,红火而喜庆。

红绒花要晚辈给长辈戴,这预示着她在家中有不可遗忘的功劳。

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品味作品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春节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