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论述题: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2.试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试论禁止重复追诉原则。

4.论述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

5.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试论刑事诉讼的目的。

7.论刑事诉讼的结构。

8.论刑事诉讼的辩护原则。

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

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民的地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

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该原则的影响,对被告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狱的发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对检方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可使警察与检察单位在调查犯罪搜集证据时需更加用心,而不致于草率办案,栽赃无辜民众,积极寻找证据的同时也更能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罪刑相当原则的要求。

与国外通行的无罪推定相比较,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中国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和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取舍,因而具有以下特点:1、中国的无罪推定原则更侧重于实质,而不仅仅是称谓问题。

在立法上没有使用“假定其无罪”和“不能被称为罪犯”等表述,而是使用“不得确定有罪”的表述。

2、在证明责任的问题上,不仅强调了国家机关在形式上的责任,而且更加强调其实质上的证明责任。

在国家机关履行职责时,不是强调被告人的消极对抗,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均不享有沉默权,而是强调控辩双方的积极配合,当然,并没有要求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3、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明确规定了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的行为标准,要求既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2、试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所谓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双方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应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解决行为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立法上对刑事诉讼应达到的程度所作的概括性规定,此一规定虽然从立法上对证明标准给予了规范化,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认识却极不一致,主要存在“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两个基本说”之争,其中又以“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的争论据主导地位。

刑事诉讼法第195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2)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3)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所谓犯罪事实清楚,是指构成犯罪的各种事实情节,或者定罪量刑所依据的各种事实情节,都必须是清楚的、真实的。

所谓证据确实,是指所有证据都必须经过查证属实,真实可靠,确凿无疑,是真凭实据,具有真实性和证明力。

证据确实是指对定案的证据在质量上的要求:一是指据以定案的单个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二是指单个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客观联系。

所谓证据充分,是指案件的证明对象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其真实可靠,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

证据充分,是指对定案的证据在数量上的要求,基本要求是,证据的量必须充足,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即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的、唯一的结论。

刑事诉讼法第53条明确规定了如何把握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需要注意的是疑罪的处理问题。

所谓疑罪,是指既有相当的证据说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嫌疑,但全案证据又未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不能确定无疑地作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结论。

刑事诉讼法第12条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

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精神的体现。

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3项规定,人民法院在审判阶段,经过法庭审理,合议庭对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这些规定表明,刑事诉讼法明确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

我国不宜采用法律真实模式,作为一种兼顾我国国情的产物,在模式的选择上,不妨走一条中间的道路,即以客观真实模式为主,以主观模式为辅的道路。

在这种模式的支撑下重构新的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可以借鉴美国的刑事证据规则的做法,分不同的诉讼阶段,即立案、侦查、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判决,从低到高构件“阶梯式”不同的证明标准。

3、试论禁止重复追诉原则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的同一犯罪行为进行重复追诉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显然,重复追诉既不利于维护法院生效判决的权威性和终局性,也不利于保护被追诉者的权利。

正是基于重复追诉所可能带来的弊端,1966年联合国颁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项明确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者惩罚。

”《公约》的这一规定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分别被表述为“一事不再理”和“禁止双重危险”。

我国已于1998年10月正式加入《公约》,按照“条约必须信守”的国际法准则,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必须明确贯彻公约中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复追诉的立法规定必须予以修改。

大多数的学者将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与英美法系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予以等同。

事实上,虽然“一事不再理”与“禁止双重危险”是禁止重复追诉在两大法系中的不同表达,但它们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含义、适用范围以及制度设计上都存在重大差异。

在理论基础上,既判力是大陆法系的核心诉讼理论,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中都普遍适用,之所以要求在诉讼中必须遵循一事不再理原则,主要是为了保障法院判决的终局性、权威性和安定性,尽量避免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

具体到刑事诉讼中,要求对被告人的同一行为不得进行重复追诉,主要也是以强调判决的安定性为价值取向,致力于维护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终局性;而作为英美法系正当程序核心内容之一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仅仅只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适用,其理论基础在于限制国家追诉权的膨胀,以人权保障为价值取向,希望通过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来平衡控辩双方的实质不对等,从而保证刑事诉讼活动能够按照公平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所以美国学者称其本质为“权利保障规则”。

两大法系中禁止重复追诉在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上的重大差异,决定了一事不再理原则与禁止双重危险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也存在较大不同。

我国禁止重复追诉的立法模式与制度设计。

无论是从我国的诉讼制度设计还是现实国情等诸多方面来看,似乎都应该以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为立法模式选择。

目前,刑事再审程序存在诸多弊端,简言之,按照有些学者的归纳、概括就是“五无限”:申诉主体、时间、审级、次数及申诉和再审理由五个方面没有限制。

笔者认为,在设计再审程序时,应该贯彻《公约》中禁止重复追诉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以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立法模式,在判决的既判力与保证被告人权利、公正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

4、论述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只有确保证据提供的客观、全面、合法才能确保案件审理的真实性,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旨在严厉打击和惩罚犯罪,维护和保障人权。

在此次修改中所涉及到的证据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不乏有亮点。

(一)证据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一,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有八个与证据制度相关的条文被修改,其中包含有证据规则、证据定义与种类、证据的标准,在证据的种类中增加了电子数据与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并且将之前的检查、勘验、辨认、侦查等合并为一类证据,解决了证据材料在归类和地位上不同的问题。

这种改变使得证据类型的表述更加科学化,更有利于案件的申诉处理。

其二,在刑事诉讼法中还进一步规定严禁使用各种刑讯逼供的方式收集证据资料,强化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这项改革有利于确保案件取证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刑讯逼供事件的发生。

其三,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刑事诉讼案件的退查,确保刑事诉讼的流畅,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确实、充分”案件的标准做了进一步细化处理,以更加明确的把握刑事案件证明的标准问题。

其四,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明确了对于非法取证行为的程序性制裁,对于一切人员所进行的非法取证行为,司法部门可以依照情节的严重与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进行严厉的程序性制裁。

其五,在刑事诉讼法的第五十六条和五十七条中规定,侦查人员对于非法证据法庭的调查程序,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的情况需要出庭说明义务,以防止非法取证行为和重复出庭等问题的发生。

(二)证据制度改革的修改要点分析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证人出庭保护制度,以及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对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完善,从细节上对严谨任何人通过刑讯逼供以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从制度上确保了司法的公正性,为了刑事诉讼人的合法权利。

此外,在严格禁止刑讯逼供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明自己有罪的规定。

与此同时,在条文中还明确指出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内容包括采用暴力以及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以及嫌疑人的供述,违反法律规定而收集的物证等,对于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应当对其予以及时补正并排除。

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案件处理过程中证据收集和审查的依据,对于确保刑事诉讼案的顺利公正审理具有重要作用,侦查人员对证据收集的全面性、真实性、公正性会直接影响到检查机关对案件的认可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