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也是一种教育
摘要:教育不只关注教书,更加注重育人。
通过个体案例展示阐明,作为小学教师,面对容易犯错误的少男少女们应以宽容、呵护为主,坚持以育人为终极目标。
关键词:师德底线;宽容;德育
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师德底线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从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衡量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你的教学成绩如何,更要看你的育人结果怎样;不仅要看你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你教育的学生是否真正“成人”。
这还要从我的一个学生说起。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大休息时,我发现一位家长和我班的一个男生(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下面简称小a)在四楼的拐角处窃窃私语。
作为班主任的我便警觉起来,等小a回班里后,及时与那位家长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原来,小a前几天去邻居家玩,今天邻居发现家里的六百元钱不见了,现在来找小a问个究竟。
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便告诉小a邻居:这事不能声张,我来处理。
我暗中调查小a最近几天的情况,通过多方了解,发现小a这几天经常与六年级的几个同学在一起,花钱很阔绰,大约花了四五百元。
事情有了眉目我便请来小a的家长,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小a 家长当即表示会好好教育孩子,一定处理好此事,我如释重负。
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小a家长来到学校,一口咬定小a花的钱是自
己家的,邻居家丢钱与小a无关。
听到这里,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该怎么办?好心的同事悄悄告诉我:何老师别自寻烦恼了,借此机会让小a换个环境;孩子不懂事,家长又护短,别问他了;班里好孩子还管不完呢,这一个放弃算啦……面对此情此景,我是让家长把孩子带走,班里图个清静;还是留下孩子施教挽救……我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赌一把——让小a继续留在班里学习,给孩子一个机会,也给我一个机会,争取兑现我接班时的诺言:全班六十六个学生到毕业一个也不能少。
我便耐心劝导小a家长:“孩子小,犯错误在所难免,作为家长要正确引导,不能包庇、纵容……希望你能处理好与邻居家的关系。
”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a情绪反常:上课经常开小差,课下总是心不在焉……面对这种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班会开展“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少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一系列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着重强调廉颇是个知错就改令人佩服的真英雄;我还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勇于改错的好孩子……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一天上午我惊奇地发现小a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老师我错了,我很后悔。
那次是我撒了谎,我拿了邻居家的钱,我怕同学们瞧不起我,还怕你不要我了,我没敢承认。
现在我想明白了,男子汉要敢于担当知错就改……老师,我错了,你能原谅我吗?今后我再也不会做这种蠢事了。
”看到这里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成功了,小a得救了。
我
立刻回复道:“孩子,犯了错误上帝都能原谅,我相信你会改正错误,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这件事是你我之间的秘密,希望你今后放下包袱,努力学习……我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你是最棒的!加油!”从那以后,小a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开朗,找回了自信。
看到小a如获新生,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无上光荣,真正品味到人们为什么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经过这件事后,小a的家长受到了教育,我们还成了朋友。
后来小a在学习、生活中,只要遇到挫折他母亲总是第一个给我打电话,我总会适时给予建议……现在小a已经在安徽师范大学读大二了,小a的母亲逢人便讲“小a想当一名像何老师那样的好老师!”没想到我的“一念之差”竟改变了小a的人生命运。
这件事让我明白:德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是要使学生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思想自觉和切身行动,这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因为心灵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桃三杏四李五年”,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一点一滴去做大量的培育心灵的小事。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不能心急,要有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只是快刀斩乱麻、草率解决完事,必然达不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十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们面对纷繁多彩的花花世界,他们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犯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是孩子的权利,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呵护孩子的心灵,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宽容、呵护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备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宽
容、呵护学生,也是教育的一个手段、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宽容、呵护学生,就是教育。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果没有一颗宽容、呵护之心,遇到学生犯错误就想尽办法“赶走”他们,试想离开学校后的花季少年会何去何从?我常常扪心自问,身为人母,每逢遇到此类案例我都会将心比心。
作为教师、班主任,我不敢与名师、大家相比,但我要坚守自己的师德底线——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