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zz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近年来,zz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zz中心城区第三板块的重大机遇,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着力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达50.4%,高于zz市平均水平2.47个百分点,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zz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一、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大力实施“4+8”组团发展战略。

“4”即首阳新区、南部宜居区、城市建成区、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四大城市组团”建设;“8”即8个镇区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我市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及时编制各乡(镇、区)及市区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及开发时序,引导城镇有序发展;科学编制南部宜居区、首阳新区、产业集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打造城市新区。

二是产城互动,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

我市充分结合各乡(镇、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在城镇体系中的定位分工,逐一对其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规划,形成以现代生态观光农业、针纺业、机械加工业、轻工业为主的“一镇一特色、镇镇有产业”的产业格局,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是组团规划,集约发展。

紧紧围绕zz作为zz中心城区“三板块”之一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组团规划,确定了“4+8”的城市发展框架,明确了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避免了“摊大饼”式的粗放蔓延,实现了城市集约节约发展。

四是强化审批监管,规范建设行为。

严格城镇公交、道路、学校、医院、通信、公园绿地等项目选址及审批,确保公共基础设施早落地、早投用。

强化城中村建设行为管理,严厉打击规划区外建设、改变用途、挤占道路等私搭乱建行为,引导城中村向城市建设转变。

五是强化资源保护,坚守文化底线。

结合城市规划,划定规划紫线,对二里头、南兆域、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邙山陵墓群等文物片区实施重点保护。

同时,积极规划建设洛河公园、伊洛河国家湿地公园、首阳山森林公园等公共绿地项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二、依托城市四大组团建设推进城镇化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目标,加快“四大城市组团”建设,相继引进了浙江广厦、河南建业、杭州励精三大区域合作项目,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推进首阳新区建设。

创新政企联合模式,与浙江广厦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首阳新区,核心建设区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0万人。

2012年,启动了浙江大厦、公安指挥中心、中州路、府佑路、汉魏路、新阳路等12个项目,总投资38亿元;今年启动了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中心、邮政大厦、永宁路、府佐路、夏都路等公建、路桥、景观、配套、社区等24个项目,总投资32亿元;2014年,计划完善首阳新区其他路网,启动市民广场、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首阳新区已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正在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经过3—5年的努力,首阳新区将初具规模,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

(二)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推进南部宜居区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指挥长的zz市城市建设改造指挥部和9个城中(郊)村改造指挥部,具体负责城中(郊)村改造工作。

2012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战略,积极与河南建业集团合作,对南部宜居区进行整体开发,完成征迁72.28万平方米、建设30万平方米、投资13.06亿元。

今年将实施4条道路和偃登渠改造、洛河综合整治等6个基础设施项目,带动该区域至少完成投资10亿元。

目前,城中村安置房建成21栋、36.5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432户、9728人,在建23栋、35.07万平方米、计划安置2663户、10652人;16个行政村已改为居民委员会。

(三)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

坚持“以业兴城、以城兴业、同兴共荣”原则,积极与杭州励精公司合作,由其投资15亿元,对全市公路交通和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统一开发。

杜甫大道南延二期、洛偃快速通道扩宽项目已开工,产城一体区基础设施项目有望近期开工。

目前,产城一体化推进区已完成征迁3.11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其中水岸柳苑社区规划占地170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高层住宅26栋、3200套,可安置村民1万余人、产业工人3000人。

目前,一期4栋公租房主体建至15层,预计5月底主体封顶。

中侨社区规划占地300亩、总投资7.5亿元,一期占地129亩,建设住房24栋、2260套,可安置村民7800余人。

目前,一期2栋6层住宅楼群众已入住。

(四)实施分块运作,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地块开发。

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了食品公司和大张量贩、农贸市场等8个总面积130亩的旧城改造项目,完成征迁25万平方米、新建34万平方米、总投资4.4亿元,在建项目6个,预计今年年底竣工5栋、主体封顶11栋,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同时,着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城市道路提升改造20条、建成雨水泵站2个、安装LED节能灯500余盏、改造亮化街区小巷14条,总投资1.6亿元。

今年,启动旧城改造项目7个,新建31.5万平方米,总投资9.2亿元;实施5项城建提升工程,总投资3851万元。

三、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在积极依托城市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紧密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推进8个镇区的城镇化。

目前,在建住宅楼152栋,已封顶103栋,群众入住工作正有序展开。

(一)坚持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城乡路网规划“四规合一”原则,在8个镇区规划建设29个新型农村社区,惠及11.6万户、44.1万人;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统一整编,29个社区共占地12546亩,社区建成后可节地7万余亩、节地率84.8%;6个zz市试点社区建设规划全部完成,顺利通过zz市专家评审。

(二)坚持分期推进实施。

2012年开工建设9个重点社区,目前完成投资4.68亿元,开建安置房152栋、81.8万平方米,可安置6230户、容纳2.2万人。

其中,6个zz市试点和1个我市试点社区开建安置房110栋,已竣工94栋,建成安置房4188套。

计划至2015年,确保20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至2020年,29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

(三)坚持多元投资破瓶颈。

采取财政投入、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部门联动筹资、税费减免等10种途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2012年争取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258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4367万元,主要用于社区道路、污水处理、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支持社区建设,其中市农村信用社为翟镇镇发放低息贷款650万元。

(四)坚持建设标准保质量。

按照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规划1—1.5万人的社区16个、1.5—2万人的社区9个、2万人以上的社区4个。

坚持“农村社区、城市标准”,逐步完善社区功能,促使基础设施达到“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十健全”。

注重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入牡丹文化等元素,提升社区档次水平。

严格审核施工单位资质,建立健全质保、安保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农民住上“放心楼”。

(五)坚持阳光操作人为本。

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社区建设之前与群众签订整村征迁协议,在征迁费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先签协议后实施征迁,确保先建后拆,实现和谐征迁、和谐安置。

社会保障方面,为群众提供城镇保障和农村保障两套标准,由群众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就高不就低,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户籍管理方面,本着自愿原则,社区群众可以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同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镇区功能,提升镇区发展品位和吸纳人口的能力,把镇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社区项目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工程”推进,全力抓好“六个一”工程(每年建一条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一个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社区、一个广场游园、一个连锁超市),目前8个乡镇总投资2.2亿元的21个镇区建设项目均按计划快速推进。

四、强化产业支撑,不断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我市从解决人口就业入手,依托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一)以延链、补链、建链为目标,加快主导产业集聚。

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zz市集聚区着力打造三轮摩托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超百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包括岳滩镇、首阳山镇、城关镇部分区域和工业区全部。

2012年,完成投资45.3亿元,实现收入177.6亿元;建成通车道路13条,规划建设跨河大桥2座,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个、总投资11亿元。

其中,三轮摩托车产业园中,整车生产企业30余家,配套企业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主导产业集群企业43家,安置从业人员3.2万人。

2012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37.3亿元,竣工项目5个、总投资16.1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中,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主导产业有万吉新能源、建龙分子筛、龙海玻璃、首龙铝业等企业11家,安置从业人员3700余人。

(二)以转型升级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打造“中国布鞋之都”目标,加快推进制鞋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制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现有856户、注册资本17188万元,2012年新增71户、注册资本270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6万人。

电线电缆、石油管件、耐火材料、针纺、壁纸等传统产业,以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技术进步、品牌打造、集聚发展、管理创新等为载体,正在进行改造、集聚、提升。

目前,全市电线电缆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02户、注册资本59040万元,吸纳就业人口5000人;针纺织企业及个体工商户522户、注册资本12567万元,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

(三)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市区服务业发展。

成立zz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zz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zz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夜消费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意见》等,制定了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服务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特色商业区,面积达1.42平方公里,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

2012年,市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3.76亿元,较2009年增长57.4%;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74.2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5%,较2009年增长11.8%;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7%;服务业从业人数达43310人,较2009年增长1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