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的技巧

静脉输液的技巧

静脉输液的 技巧
❖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 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质量,经临 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下列技巧,现介 绍如下。
❖ 一、选择血管的技巧
❖ 选择血管宜 “先远后近,先浅 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 易”,做到计划性、长期性。
❖ 3、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 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 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 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 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 比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慢 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 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 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血量,从而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 会。

静脉炎的例数
❖ 静脉炎发生率= × 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 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 5、末梢循环差、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 这类血管穿刺后回 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更不能反复 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分离头皮 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 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 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多 细心体会。
❖ 临床表现
❖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 索状感。
❖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 严重 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4. 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 2.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 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 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 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 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 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 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 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 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 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 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
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 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 病人疼痛反应小,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 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 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 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由于大量 血管内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 极化而阻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 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 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 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 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 (5)不能拍打穿刺部位,尤其是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 且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右手的拇指在穿刺的部位反复揉搓,力度 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宜,这样效果很好。(6)在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 指静脉穿刺时不主张嘱患者握拳,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导致血 管扁平,骨骼隆突明显,也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穿刺时若针头斜面进 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那么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 突出血管外,造成外渗现象。握拳还可以使皮肤呈横向走向,加大进针 阻力,不利于穿刺,加重患者的痛苦,穿刺者可以握住患者的四指或五 指下压使掌关节和腕关节呈微弯曲状,或者穿刺者可以用左手将患者穿 刺手背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进针角度以40°~45°最好,这样减 少斜面和皮肤接触面积,患者不感觉疼痛,进入皮肤后迅速下压针体以 20°~15°进入血管。(7)进针角度的选项,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 度是以20°~30°。据研究报道[2],一般病人可选择45°角左右进针, 对老年人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可 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易选择 >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 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 增大针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 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针头斜面与皮肤接触的时间、神经血管 分布、皮肤结构特点有关。据有关报道[3]:45°角进针成功率最高, 60°角进针疼痛最小。
❖ 7、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 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 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 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 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 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 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 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 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 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 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 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 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短 期输液的患者可选择有弹性、粗直的血管,以在光洁、无瘢 痕的皮肤处进针为宜。选择上肢静脉时,尽量选择桡侧血管, 因尺侧神经末梢更丰富,痛觉更强。 尽量选择较平坦的位 置,这样固定较好,患者轻微活动不易外渗。 在抢救时则 需争分夺秒,应尽量选择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给药。对于要 长期输液的患者则要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从细血管开始,合 理安排。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 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 患者的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
结扎止血带方法
静脉穿刺方法

二、具体手法
❖ 1.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 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 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 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 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 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 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 管。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 (1)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笔者认为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 自信心理,常用“我要是打不上,别人都打不上”这句话鼓励自己,事实 证明很有效果。(2)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普通静脉,一针见血并不难,但 对于特殊的患者和静脉,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象烦躁好动、不 合作的、尿频、腹泻等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不 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活动不方便, 除非迫不得已时选择足背或者小腿静脉,这些地方远离关节且对患者活 动影响不大。可常规穿刺,针头固定好后,在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处 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皮条,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针头,另外,输液皮 条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一定的活动范围。(3)正确评估静脉,对于 血管条件非常差的患者,我们不要急于穿刺,先要认真评估血管,包括 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进针,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 才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的长度。(4)止血带松紧度适宜,过松时,压力 增大,进针后血液外溢,造成患者情绪紧张、害怕,过松时,血管不充 盈,达不到穿刺效果,另外,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40~ 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
❖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不需要急着扎止血带, 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数。先抬高注射部位或 肢体,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 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 2、肥胖病人的静脉皮下脂肪较厚,静脉细、深,要凭感 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个 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不滑 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 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
❖ 8.拔针后按压法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 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 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 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 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 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3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肘部静 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 压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 6、扎两根止血带法
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 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可代替握 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 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 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 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 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 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 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