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必修一政治史模块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 反抗斗争 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祖国统一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 度 7.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 8.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极化趋势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 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 复”。 1、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 ) (2)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 )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 历史知识的时序性 基础性; 时序性和 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 专题性、综合性。 的专题性、综合性。
2、高一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高一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初中课程及教材了 解不够;旧的教学观念及习惯积重难返。 解不够;旧的教学观念及习惯积重难返。
三、初高中衔接的历史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课标: 认真研读课标:
(1)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 )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文明史 文明史 “标准”规定必修课 标准” 标准 历史(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 中的重要内容” 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 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 历史( 术领域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术领域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必修一“标准”明确指出: 必修一“标准”明确指出: 从专制到民主,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 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主线是政治文明史, 标准” 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主线是政治文明史,“标准”中的 政治史就是围绕这一主线而讲述的。 政治史就是围绕这一主线而讲述的。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所以历史(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所以历史(Ⅰ)是以政 治制度史为主。 标准”行文时, 治制度史为主。 “标准”行文时,总是将政治制度排在 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前。 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之前。 如历史( 开头即指出: 如历史(Ⅰ)开头即指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 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是高中历史学习的 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 是高中历史学习的 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结尾,又写道,要通过学习, 基本内容之一”。本模块结尾,又写道,要通过学习,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 物等基本史实” 物等基本史实”。
(3)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 )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 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 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 识记层面 理解 面。
初、高中课标能力要求对照 高中课标能力要求对照 能力要求
初中课标的能力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 正确 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等基本技能、 等基本技能 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 的能力、 的能力 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 的表达能力、 的表达能力 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 能力、 能力 能力和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 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课标的能力要求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 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 的 能力之外, 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 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 事实的 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等认知活动培养 等认知活动 的能力。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 的能力
1.简述 简述1929-1933年 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机的影响。 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 产业复兴法” . 为例,评价罗斯福新 为例,评价罗斯福新 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 上的作用。 上的作用。 3.概述战后美国经济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 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主要特点。 4.简述战后日本成为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 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 主要史实。 主要史实。
2、课程结构、内容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课程结构、内容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 相同: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 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区别:( :(1)课程体系方面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 方面, 采取了主题 区别:( )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 时序的 通史体例; 通史体例;
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 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 . 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 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 的变迁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模块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 流 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 想理论成果 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方面: (2)在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内容方面 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 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 课程重中国史 中外历史 相当; 相当;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 历史课程重政治史 高中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弱。高中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课标”要求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以下政治制度: 课标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中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集权制度(包括形成、发展和影响)及地方行政制度( 集权制度(包括形成、发展和影响)及地方行政制度(郡 县制等)。 县制等)。 (2)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辛亥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 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等。 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等。 (3)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外国的政治制度 (1)外国古代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罗马法律制 )外国古代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 度等。 度等。 (2)外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外国近现代政治制度: 含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含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以宪法 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等)、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等)、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巴黎公社 的制度、苏俄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等)。 的制度、苏俄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等)。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 .新航路的开辟、 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 的形成和发展 其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 7.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 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的历史足迹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经验与教训 艺术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 . 化趋势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 个 单元, 个知识点 个知识点。 单元,65个知识点。
政治点 13个知识点 13个知识点 12个知识点 12个知识点
二、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状况分析
1、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 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 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农村学校更 严重) 学生缺乏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的体验、感受; 严重); 学生缺乏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的体验、感受; 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 副科” 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 (开卷 考试);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 考试);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三 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五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六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科学技术 八 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 九 思想文化
表述方式。 (2)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 )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 一般由行为动词和知识内容构成。 一般由行为动词和知识内容构成。 行为动词 构成
行为动词表明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 行为动词表明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 识记层次:了解、知道、列举、简述、 识记层次:了解、知道、列举、简述、 讲述等。 讲述等。 理解层次: 概述、认识、理解、说明、 理解层次: 概述、认识、理解、说明、 阐明、归纳等。 阐明、归纳等。 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比较、探讨、 应用层次:分析、评价、比较、探讨、 讨论等。 讨论等。
初中、 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世界经济史部分知识对照
初中知识与要求 高中知识与要求 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 ) 索。 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 )列举“斯大林模式” 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 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 ) 赫鲁晓夫改革。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和苏联解体。 和苏联解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