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参与决策相、卿士,地方:侯、伯2、西周的分封制: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与权利:影响: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结果: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1、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梭伦改革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2、特征: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习惯法,成文法(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①对罗马而言:②对世界而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1光荣革命:1688年○2《权利法案》: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联邦制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
“分权”与“制衡”、民主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留奴隶制,种族歧视,性别歧视。
4、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欧美代议制的比较1、《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武昌起义。
4、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五四运动(1919年)的导火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结果;意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成立标志:中共一大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北伐对象;国民革命失败及失败的原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及其内容,意义第16课抗日战争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坚持全民族抗战;(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17课解放战争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人民政治协商—基本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基本的民族制度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1966—1976)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构想目标: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实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九二共识”;经济互补局面逐步形成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美国仍然最强大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