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教辅资料的调研报告
陈焦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教材选文“成人化”倾向严重,建议多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选文,尽可能把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现有教材,多数是我们编者从成人的角度出发,为了某些主题而刻意把一些文章排在一组,大多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如六下第五组选编的几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编者选编这几篇文章的目的很明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但是这几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特别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理解起来也有不小的难度。
此外,少数文章篇幅教长,如五下《金色的鱼钩》,还有些课文内容时代感不强、离学生距离较远,导致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感到吃力,课堂气氛沉闷,如五下《童年的发现》和六上《一面》等课文。
现行语文教材,在人文性上,大多缺乏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到儿童文化的人文性,与小学生的心灵常常相隔膜。
因此,建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到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去精心挑选文体、篇幅都合适的经典、优秀的作品,直接收入教材,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短小轻薄”的不良现状。
2.每篇课文之后虽然出示有生字条(二类生字)和生字表(一类生字),但是这些生字在这里都没有注音,因而学生学习起来不太方便。
建议在每篇课文之后给这些生字条和生字表中的生字注音。
3.建议适当加入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如商品或药品说明书,地铁线路图,交通标志、寓意深刻的漫画等等。
4.在选文方面,建议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几篇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儿童诗。
5.每册教材八组课文之后都有选读课文,选读课文建议像略读课文那样可以在文章前面出示阅读提示或是像精读课文那样在文章之后列出几个问题,以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从而增加阅读的实效性。
6.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但是,因地域差别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家中并没有课外书,所以,要想真正落实这一课外阅读的目标,似乎理论上说得通,但是实际上恐怕做不到。
因而,建议在每册教材后面适当增加选读课文数量。
7.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的书写质量有所下降,因而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亟待落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特别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但是,当前的写字课本与与语文教材相脱离,这不利于学生练字。
为此,建议将精读课文中要求会
写的一类生字可以在文后出示写字田字格,让学生用钢笔描红和临摹。
此外,还建议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出示该单元课文中的一段话,以让学生进行描红或是摹写。
8.相对来说,小学生记忆力好,理解力弱,学习语文还应以读背为主。
但是,当前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较少,所以建议适当增加一些要求背诵的段落或篇章。
多读多背,自然能够厚积薄发。
二、课后题和语文园地怎样体现语言文字运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一般而言,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规范的句式或是用关联词语连成的句段,还有一些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表述的句子。
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去仿说或是仿写。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后题中让学生使用文中的词语或是成语进行造句(说话)。
语文园地要紧密结合每组教材主题,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背诵背诵,书写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
三、对口语交际和习作编排的建议
1.关于口语交际
当前,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不太活跃。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对话题不感兴趣。
因为书上的口语交际话题都是为配合单元主题而设定的,这些话题或比较生硬,或比较空虚,或比较肤浅,如五下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劝说》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讲人物故事》等等。
二是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大多自说自话,没有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
比如五上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演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这个口语交际显然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
再说,一节课时间有限,又能有几个同学参与演讲呢?所以,建议选定话题时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尽可能多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及心理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以“我的烦恼”为话题,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最近的烦恼,或是心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它对你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摆脱这些烦恼?对于这类话题,学生肯定会兴趣高涨,乐此不疲。
2.关于单元习作
总体上看,师生对单元习作的兴趣普遍不高。
究其原因,与口语交际一样,主要是因为习作的话题也是为了凸显单元主题,结果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因而不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如六下第二单元习作要求是: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习作。
这个题目对于一个成人来说,都不好下笔,更别说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了。
因而,建议习作题目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写诸如《我的烦恼》《零食的故事》《书包里的秘密》《快乐的中秋节》等题目。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学校或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来写,比如《一次拔河比赛》《难忘的老师的教育》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说真话,吐真情,实现“我手写我口”。
再有,开放习作挑战教师。
教材中的单元习作不命题,只给出内容范围,或多题选作,开放性大。
开放习作,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给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带来挑战。
由于习作要求宽泛,教师指导无
从下手,评价标准难以拿捏。
建议教材适当加强习作要求的规定性。
此外,教材编排不当。
“习作”前有“口语交际”,大多先“说”后“写”,因此,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目前的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有些课文教学目标说得很笼统,操作性和可测性较差。
建议教学目标再具体一些,再细化一些。
2.建议教学资料可以再多一点。
3.建议增加一些小语名家的课堂实录或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或是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