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海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讲述
上海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讲述
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目 标;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 程目标。
课程设置
体系结构
• 内容的引入: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
• 内容的呈现:创设自主探索学习情景和机会
• 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
• 内容的叙述: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
课程设置
编写题例
• 每章开始设置导图与导入语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 作立体模型” 要求引导学生从“侧面展开图”入手探索一些几何体的特 征,
进一步理解二维与三维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视图 平面图形 展开图
基本图形
定性 定量 务必抓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 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理念趋于统一化, 这一趋势的价 值取向表现为“人本化”与“实用化”的统 一,
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由“教材就是学生的全 部世界”转变为“让全部世界成为学生的教 材”
课程设置
课程总体目标
•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 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经验。 •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 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 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 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空间与图形
(2) 适度把握“图形与变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图形与变换”包括图形的轴对称、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 通过实例认识变换,借助图形的直观探 索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一 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图形变换设计、 欣赏图案。
实施时,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实例,使学生 认识“生活中的图形变换”,要以观察、动手操 作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把握 好“图形与变换”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 “度”。
3.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 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 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 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解释简单代数式的几何意义。
数与代数
例: 海水受日月的引力而产生潮汐现象,早晨海水上涨 的现象叫做潮,黄昏上涨叫做汐。潮汐与人类的生活有密 切的关系。下图是某港口从 0时到12时的水深情况: ①大约什么时间港口的水最深?深度是多少? ②大约什么时间港口的水浅最?深度是多少? ③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的水在增加? ④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港口的水在减少?
• 栏目多样,如“回忆”“思考”“概括”
“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以及
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
• 穿插学生阅读材料
• 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
数与代数
主要内容
第1册 第2册 第3册 第4册 第5册 第6册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整式的乘法 数的开方,函数及其图象 分式,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
数与代数
编写思路
数、式 数量关系(方程、不等式) 变量关系(函数) 通过实际情景,呈现知识内容,使学生理解数与代数的 意义. •强调数与代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习数学,认识事物的数量关 系和变化规律. •强调数与形的结合. •运用计算器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降低计算的难度. •减少了需要记忆的内容 •对一些概念以描述性表述代替形式化表述
空间与图形
(1)准确把握“图形的认识”各部分内容的要求
结合实例、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图形的概念和性 质;经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 1.新增的内容“视图和投影”的要求及说明
“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要求画的是三视图的示意图,而不是像机械制图那样的精确的 图形; “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要求能够在一组三视图中将指定的简单物体的三视图选出来。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31
4 11 18 25
5 12 19 26
(1)绿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 么关系? (2)这个关系对其它方框成立吗? (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数与代数
4、强调数与形的结合
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数与代数
3 、强调探索并表示事物的数量 关系和变化规律
例: 某月月历 1 8 15 22 29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31 4 11 18 25 5 12 19 26
6 13 20 27
7 14 21 28
数与代数
问题:
1 6 7 8 13 14 15 20 21 22 27 28 29
例: 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下,图1中的图案"A"经 过变换分别 变成图2至图6中的相应 图案(虚线对应于原图案),试写出图2至 图6中各顶点的坐标,探索每次变换前后图案发生 了什么变化、对 应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空间与图形
( 4 )正确理解“图形与证明”的具体 目标,把握好“证明”的要求
课程设置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课程总体 目标:
1.知识技能: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用数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掌握数学思想(idea) 而不是技巧(tech);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校花的贴身高手 /read/0/922/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 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 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 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 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 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图形与证明”主要包括: 加强合情推理,降低演绎推理的难度和数量; 强调“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言之有理、落 笔有据”,清晰且有条理地表达、交流辑地讨论、质 疑等。 列出了四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建 构了一个局部公理化的体系。该体系中证明的命题, 仅限于三角形、四边形的主要性质。力图通过适量 的、难度相当的命题证明,使学生既掌握证明的基 本方法,又能体会证明的意义,协调地发展推理能 力。
数学模型 (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 (用数学理论研究 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的解答
原始问题的解答
回到实际问题
数与代数
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求解简单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 程的分式方程,且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 两个。 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 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 程组等内容均未列入《标准》之内。
例:用计算器估计方程x2+2x-10=0的解
数与代数
6、强调代数推理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等价转化、比例推理)
空间与图形
主要内容 第1册 第2册 第3册 第4册 第5册 第6册 图形的初步认识 多边形,轴对称 平移与旋转,平行四边形 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 圆,图形的全等 命题与证明
编写思路
体 面
空间与图形
线、点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学会数学说理,发展合情推理 •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以“图形变换”展开几何内容(相似在全等前面) •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 空间观念 •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打破演绎体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几何内容 •加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 •对证明的要求:三个水平——直观感知,操作证明, 逻辑证明;三个阶段——初一:数学说理,初二:证明 格式,初三:证明方法
空间与图形
《标准》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的原由
国际几何课程改革的趋势; 几何课程的重新定位(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空间与图形”包括: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论证。
围绕图形和空间问题而展开,既有内在的 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
课程基本理念(3)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 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主 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
课程基本理念(4)
评
价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 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 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 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 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 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与代数
数学模型:
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 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 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结构。 如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各种公 式、各种方程以及由公式系列构成的算法 系统等等。
数与代数
数学建模的过程:
实际问题 近似、概括、抽象 (现实原形) 数学化 (得解) 检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