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十月前言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精神,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制定中央财政支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建设工作。

为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实施,有序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本方案共分建设基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内容、改革举措、绩效指标、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保障措施、预期效果8个部分。

目录前言 (1)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3)一、学院概况 (3)二、专业概况 (3)三、建设基础 (3)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6)第二部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7)一、专业建设总目标: (7)二、具体目标 (7)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10)一、创新校企合作实现形式 (10)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三、课程体系设计 (14)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23)五、师资队伍建设 (26)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9)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2)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5)九、专业群建设 (36)第四部分改革举措 (38)一、创新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38)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兼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38)三、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38)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 (39)五、建设“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39)六、科学构建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9)七、实行“三加二人才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 (39)第五部分建设进度与绩效指标 (40)第六部分资金投入预算 (45)第七部分保障机制 (47)一、组织保障 (47)二、资金保障 (47)三、机制保障 (47)第八部分预期效果 (48)一、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目标、双融合、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48)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48)三、建成教学理念先进的“2+0.5+0.5”课程体系 (48)四、建成高水平的校内外专业教学实训基地 (48)五、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引领辐射作用增强 (49)附件1 建设团队名单 (50)第一部分建设基础一、学院概况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立普通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10月的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

学院面向广东、湖南、江西、新疆等19个省市招生,现有在校生8982人。

办学五十多年来,共培养了六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声誉。

学院坐落花城广州市,现有渔沙坦,下塘西继续教育学院区,东莞、中山和汕头继续教育学院的三个校外教学部。

学院占地655多亩,景色优美。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学院、电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系、管理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设计与艺术系、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12个院系(部),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梯工程技术等46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和一支长期稳定的高职称、高技能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建设专业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大力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88个。

学院积极推行高职“双证书”制度,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证,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近四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8.7%以上。

二、专业概况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办学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建筑工程技术是我院建院之初就开始招生的传统专业,原专业名称为工业与民用建筑。

,为业余进修班和成人教育班,办学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本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首届普高学生,目前有2009、2010、2011、三届在校生共634人。

本专业转制以来,经过六年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

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人才需求1.专业建设行业背景建筑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二五”期间,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

现代建筑业的发展使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招投标制、代建制、项目管理制的广泛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急需一大批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为我省建设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的巨大需求。

目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4000多万人,居全国各行业之首。

而依据《广东省2009建筑统计年鉴》,广东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结构中,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这个比例数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距《广东省“十二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仅按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25%比例计算,每年总缺口为18.7万人。

同时,由于目前我省建筑业企业面临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管理人员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一线操作人员提升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省现有的各类建设管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行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加大培养建筑企业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力度是大势所趋。

(二)专业建设优势1.专业定位准确,社会认可度高。

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传统专业,在广东建设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每年吸引大量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近3年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持双证率始终保持在88%以上;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有的成为建设行业国家级知名专家,有的在广东省建设系统担任领导职务,绝大部分都在建设岗位上发挥着专业技术骨干作用。

2.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在教师40,其中专任教师20,校外兼职教师16,校外兼课教师4人。

其中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8名,专任教师全部来自企业一线,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0人,讲师及工程师10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6人,监理工程师6人,造价工程师6人,咨询工程师3人,二级建造师2人,造价员1人。

专任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近几年,院级以上科研项6项,院级立项资助建设教材7部,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专业技术、教改论文共13篇,公开出版教材3部。

3.实训基地建设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2011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得300万省专项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已完成测量实训室、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实训室、施工工艺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与广东省腐蚀防护与表面工程学会共建了广东中诚表面防护材料检验研究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防腐蚀实验室,与广州俊飞建筑设计公司共建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实训基地”。

与17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成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1个,在每学期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运作良好。

4.课程改革取得了成效《房屋构成与构造》等精品课程的教学注重与合作企业生产任务的结合。

通过与广州红鹏直升机应用服务公司等公司合作,融教学与企业项目为一体,参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亚运安保项目的生产,利用项目的建筑物及外部环境信息采集、三维模拟建模等真实生产任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了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同时与红鹏公司等企业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及实训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广东海外监理公司、花都赤坭建筑公司等合作,采集大量的建筑节点图片、施工做法资料,建设了较丰富的、开放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房屋构成与构造》精品课程先后获得了院级精品课程、2010年度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并代表学院参加2010年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申报。

以该课程为范例,其他课程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课程改革,其中《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与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密切合作,建成为院级精品课程,此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也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借助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真题实做”、“案例教学”、“技能模拟”、“任务驱动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答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吸引住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金技能竞赛成绩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院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通过赛前集训、专项培训等方式,带领参赛学生取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赛奖项,成绩优异。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阶段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产业服务能力上尚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尚未形成完善的长效运行机制,缺乏内在动力和制度保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不足;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还有待进一步建设;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质量、数量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外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总目标:按照“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十个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评价模式改革、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系统培养”、“社会培训”的总体要求,加强与建设行业、企业、协会的合作,成立行业、企业、协会、学院紧密合作的二级校、企、会合作工作委员会,创新校企会“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多方参与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创新“一目标、双合作、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施工企业一线培养技术、管理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开发以关键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知识的序化和重构建设优质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成“职业素质教育岗位化、职业技能教育现场化”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措施,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90%达到双师素质,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与珠三角地区施工、监理、设计、工程咨询企业、行业协会在工程人员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珠三角地区同类专业中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品牌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