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技术与方法
作者:吴射明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16期
摘要:机械设备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可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设备维修的基本方式及所需技术,以供机械设备维修工作者和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技术;方法
前言
企业机械设备资产在企业全部固定资产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不仅如此,更是企业生产力的有力保障,设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是否科学、维修技术是否成熟、维修成本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所以,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的管理水平、技术和方法,尽可能获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是企业正常生产运行最基本的条件。
只有考虑周全,并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延长设备的维修周期,减少维修成本,还能延长设备的使用设备,令企业得以长足发展。
一、机械设备维修的基本方式
1.周期性维修
周期性维修分大、中、小修,是一种预防维修的方式。
周期性的维修在过去使用的较多,但企业往往在执行中生搬硬套行业条文的规定,没有以设备运行所造成的磨损规律做相应调整,所以出现了制定的预防性维修计划没有与设备的实际情况和生产情况相结合的状况,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维护成本。
由于企业对设备管理水平有高低之分,即便是设备相同,其运转情况也会有些差别,再加上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也不同,设备的工作环境以及保养工作的完成质量等等不同因素,使得周期性维护时,如果不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畴内,只是硬性实施就脱离了实际。
如果有的设备还未达到周期性维修就已无法在生产中使用,此时若依然按照周期性维修方式进行,就没法满足生产的需求;反之,如果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而非要强行维修,势必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磨损和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所以周期性维修是一种有计划的被动的维修方式,只适用于已充分掌握磨损规律的设备。
2.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或者设备的精密度、性能降低以至于无法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时所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
这种维修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
但是如果设备发生了故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给修理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设备、连续运转的设备、修理复杂的设备,损失则更为严重。
多数情况下,事后维修只是对发生故障的零件或部位进行修理,并不需要对整台设备进行全面检修。
因此,这种事后维修的方式使得设备难以持续处于良好状态,频繁发生故障,影响企业生产。
这种维修的方式在企业中的运用十分不便,但也是被动的维修方式之一,更适用于一些对正常生产影响小、能保证配件充足供给,并且修理技术不复杂,利用率不高的设备。
3.状态维修
与周期性维修和事后维修不同,状态维修是一种以设备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性维修方式。
运用检测手段和人工能力,根据设备的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状态监测和诊断,提供设备状态变化的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特征和预兆,提前做好零部件的订购及相关准备工作,适时地安排维修,尽量让设备在大部分时间处于优良状态,较少突发性故障所来带的生命财产损失,安全生产,保证企业效益。
这种维修方式可以实时并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维修,可以保证设备良好状态的同时,还能减少设备停机期间带来的损害和维修工作量,主动地降低设备突发故障率,降低各种维修消耗和费用。
是一种积极主动地维修方式,相较于周期性维修和事后维修更为合理,适用于一些利用率高、在生产中地位较重的关键设备的维修,其中配件供应困难的精度高、大型设备可实行状态维修以提前订购维修所需要的材料。
二、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任务
1.设备维护管理的基本内容
设备维护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维修资源管理、设备状态管理、设备事故管理、决策支持管理。
维修资源管理包括维修材料的管理、维修操作规程和备品备件库的管理;设备状态管理实现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动态跟踪,并记录设备的历史信息;设备事故管理是对设备发生故障后的信息管理,涵盖事故原理分析和事故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管理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并根据对设备维修历史数据的分析数据,分析备品备件的质量,从而获得部件可持续有效工作的期限,为预期的检修任务提供数据支撑。
2.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任务
设备维修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保养管理、对设备进行维修作业两方面。
在对设备进行保养时,需要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严格审核其维修的技术资格,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在最少人力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生产运作;并以恰当的人员配备合理的管理库存设备备件;对设备备件的库存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正常消耗的备件及设备突发故障时能及时更换,尽可能的减少设备停机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生产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计划,可以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性、设备成本等级、故障发生频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类。
在对设备进行维修作业时,需要建立健全的设备技术档案,对价格高昂、结构复杂且不可替代性较高的设备建立详尽的资料档案,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记录、应急计划、备件资料以及设备更新信息,可以为日后的维修保养提供方便的信息支持;积极贯彻预防性维修保养的理念,针对已确定的定期或不定期做预防性维修的设备,根据种类写出标准的执行程序文件,在文件中应详细叙述其保养细节,必变后期维修人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执行,并在维修过程中不断完善设备资料;建立科学的设备维修流程,首先,设备负责人或操作者应填写维修设备的申请单,并详细罗列出设备信息以及故障原因分析,以便维修人员尽快的做好各项维修准备工作,在故障维修结束后,申请单中应有申请人签字,并进行专门的谷站分析,总结故障分析报告,最后完成维修单的分类与归档。
三、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一般方法
编制维修计划必须掌握工程信息、施工信息、设备状态、已投入使用的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工作的等等资料;按生产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合理的组织形式,当维修规模较大或工期较长时可设置临时维修所,定点负责该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反之,则可设置组织流动维修组进行巡回保修;需要配备适当的维修力量,其中维修力量包括维修工具与人员,设备维修的类型可按工艺需要而定,人员数量一般在机械设备的百分之十就好。
常用的维修作业方式有综合维修方式和专业分工作业方式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采用高效的维修方法,既是单机修理法和总成互换修理法。
研究技术检验组织,制定技术检验制度,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和维修的前中后“三检”。
四、结论
由设备的不同特点,维修方式也有这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不论何种情况,盲目的生搬硬套某种思维方式都不是合理的,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设备的不同特点和影响程度,选择合适与自己企业情况的维修方式。
并且积极地做好预防性检修工作,尽可能推广状态维修方式,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与经济方面的合理性,使得设备停机有效的降低,并且寿命内周期费用低、充分的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汪孝中. 机械设备维修技术与方法的分析[J]. 广东科技,2009,20:186-188.
[2]舒帆,方瑞. 粮食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技术与方法[J]. 粮食流通技术,2008,06:20-23+41.
[3]方瑞. 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技术与方法[J]. 砖瓦世界,2008,0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