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来源:本站作者:原创日期:2014年7月9日浏览3151次]【大中小】乡村旅游以其低碳性、环保性、可持续性和统筹城乡发展性,为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旅游。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届时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战略分支之一。
十堰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地带,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国家级重要生态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市实现生态立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
本文在对我市乡村旅游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分析着手,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分析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我市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分析(一)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简述乡村旅游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现代人逃离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发达国家旅游者的重要选择。
20世界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等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推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都“农家乐”产生为代表,资源利用度低,没有国家政策指导。
二是发展阶段。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华夏城乡游”,正式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态纳入到国家旅游发展层面中。
三是规范阶段。
2002年国家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意见》,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发展道路。
四是升级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并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013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国组织创建1000个“美丽乡村”试点。
这既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也必将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不断实践和发展,其外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既包括传统的田园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又增加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健身疗养等新形式新业态。
因此,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旅游经营活动。
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大致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从发展方向来看,其逐渐呈现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1、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
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提出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建设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7月22日在我省鄂州市考察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是“涂脂抹粉”。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更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城乡两种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将单一的“输血”变成“造血”,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乡村的活力,实现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素质提升的协调发展。
2、是实现生态立城,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
市委书记周霁指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的目标,但核心是生态立城。
这就是十堰最大的发展压力、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发展潜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二、三产联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城市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全面形成的系统工程。
在把握生态立城核心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乡村旅游当大有作为。
首先,乡村旅游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吸引物,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其次,旅游业作为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为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将拉动基建、交通、服务、金融、信息等多种产业发展,有效扩大内需,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的活力;再次,随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将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度和重视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是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正经历一个由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旅游业已进入了大众化的全民旅游时代。
副总理汪洋在国务院召开的贯彻落实《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要求积极发展专项旅游,培育一批游客容量大、社会效益好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旅游消费新热点。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鼓励开发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多元化的旅游休闲产品,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投入,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
我市作为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国家生态功能区和限制开发区,面对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旅游消费“去公务化”的大环境,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发展,不能再依赖以单个分散景区为主导,以门票经济为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作为开放型景区,将逐步形成城、镇、村三级互动,自然、人文、生态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不仅符合旅游发展和国民旅游消费的趋势,而且更能发挥旅游业的带动辐射功能,实现盈利的多元化。
同时,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将充分承接武当山的游客,游山玩水看车城、住村进院体农情,真正形成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一体的发展局面。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一)乡村旅游资源富集。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资源富集。
以方滩、大西沟、大川、柳陂、黄龙、樱桃沟、舒家沟、韩家洲等为代表的村镇,乡村特色明显、田园风光旖旎、山水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深厚,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还有遗留民间的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汉调二黄、武当山庙会、尹吉甫传说、孟宗黄香行孝、均州吹打乐、郧阳凤凰灯、郧西三弦、武当道教医药、武当道茶炒制技艺、郧西七夕节等51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和《十堰市旅游奖励暂行办法》,将旅游工作纳入了全市目标考核体系,旅游发展资金增加至2300万。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市委书记周霁强调,我市的旅游发展要努力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今年上半年,市长张维国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副市长沈学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考察了我市城郊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通过高端规划、整体开发,将涵盖郧县、张湾、茅箭的7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打造成我市国家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产业转型示范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既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统筹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将开创全市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我市的乡村旅游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1、行业创建强劲。
目前全市共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2个,湖北旅游名村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共有农家乐20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66家,5星级农家乐2家,3星级以上农家乐196家。
2、发展势头迅猛。
自国家小长假制度实施以来,以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品尝农家饭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日益火爆。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茅箭区的大川镇,张湾区的黄龙、大西沟,郧县的樱桃沟、王家学等镇村,领略田园风光,采摘草莓、樱桃,吃农家饭、品渔家宴的游客挤满了农家庄园和山野田头,全市农家乐日均接待量达4万人次以上,日均收入达300万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突破200万人次,收入达15亿元,增幅达40%以上,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3.3%。
3、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日益增长,国家对国民旅游休闲时间、绿色环保旅游休闲理念的重视和提倡,乡村旅游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同时,我市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旅游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形成承接武当山,对接宜昌、神农架,辐射西安、郑州等客源市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以示范点和旅游名村创建为主导,以分散的单个村、点为依托,以农家乐经营为主要拉动的发展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规划体系尚不健全。
截止2012年年底,全市旅游总、控、详规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缺乏乡村旅游专项规划。
在以景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影响下,各县市区的旅游规划也多集中于总体规划和景区规划。
只有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示范点编制了专项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分布较为零散,难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单个的乡村与传统旅游景点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共生性差,与武当山的龙头品牌效应难以衔接。
(二)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吃农家菜等传统项目上,没有将戏曲、传说、道教医药、道茶炒制等我市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乡村旅游中,缺乏乡村氛围营造和深度体验。
由于产品单一,造成了季节性强,形成“旺季过旺、淡季过淡”的现象。
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差,尤其对于外地游客,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不明显,产品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我市的乡村旅游大多分布于城郊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旅游区内的道路、停车场、银行自动提款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舒适度较差,难以满足现代游客乡村体验、都市生活标准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