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
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诊疗概要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诊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①通过心脏不良事件评定标准(CTCAE4.0)及心内膜心肌活检评分(EMB) 进行诊断判定,EMB是公认的评估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最为敏感、最特异 的方法; • ②进行必要监测与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心电图、心内膜心肌 活检等; • ③预防或减少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其进行治疗。
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心脏毒性的防治
防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 性
• 当前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的蒽环类药物包括柔红霉 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盐酸多柔比星、表柔比星、阿柔 比星、米托蒽醌、吡喃多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脂 质体柔红霉素、脂质体去甲氧柔红霉素。
防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 性
• 蒽环类药物是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 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胃癌、骨肉瘤、软组织肉瘤、卵巢癌等)的基石类药物。 • 首先,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疗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 络(NCCN)指南均肯定了蒽环类药物的地位和作用,推荐的化疗药物如下。①蒽环类②紫杉 类③抗代谢药④非紫杉醇类微血管形成抑制剂。 • 其次,蒽环类药物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也彰显了其基石地位。①非霍奇金淋巴瘤②霍奇金 淋巴瘤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迟发性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相关,因此限 制其累计剂量可以降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蒽环类药物的最大累 计剂量见表1,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多柔比星累计剂量与心衰发生的关系见表2,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蒽环类药物间剂量换算见表3
• ③使用脂质体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预防与治 疗
• 对于化疗、靶向药物和放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ESMO临床实践指南指出,为减 少心脏毒性,应考虑并计划在所有心脏毒性高危患者中使用脂质体多柔比星和使 用合适的心脏保护药物[如右丙亚胺、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 关于心脏保护药物的8个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除右丙亚胺,其他心脏保护药物对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都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右丙亚胺可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且不影响其疗效。2008-2014年,右丙亚胺进入《中国蒽环类药物心脏 毒性防治指南》。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预防与治 疗
• 右丙亚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 ①使用时间:首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应联合应用右丙亚胺,可以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 毒性。 • ②使用剂量:右丙亚胺与蒽环类药物的剂量比为10~20︰1(推荐右丙亚胺︰ADM=20︰ 1,右丙亚胺︰DNR=20︰1,右丙亚胺︰EPI=10︰1,右丙亚胺︰MIT=50︰1,右丙亚胺 ︰脂质体多柔比星=10︰1)。 • ③使用方法:用专用溶媒乳酸钠配置后,再用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00 ML,快速静脉输注,30分钟内滴完,滴完后即刻给予蒽环类药物。 • 心脏毒性的治疗:①对症处理;②心衰时应常规联用3种药物——ACEI、ARB和Β受体阻滞 剂;③心脏保护剂。
谢谢!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预防与治 疗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高危患者包括:有高血压病史者、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先前接受 过蒽环类药物化疗或者放射治疗、年轻患者、年龄>65岁成人、非-美洲后裔、女性、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等。
• 减少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措施如下:
• ①限制蒽环类药物累计剂量; • ②改变给药方法;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与 检查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病理学改变如下。①光镜:心肌水肿,细胞消失,间质纤维化,局 部~广泛的心肌细胞肌浆网扩张。②电镜:心肌纤维束缺失,Z线断裂,纤维溶解,线粒 体肿胀空泡变,肌浆网水肿断裂,心肌细胞空泡化。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与 检查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LVEF和左室缩短轴分数(FS),可区分 危险人群,对预防心衰有重要意义。然而,LVEF常会低估心脏损伤,LVEF正常者 也可有亚临床的心功能损伤。因此,LVEF对早期的亚临床心脏疾病的监测并不敏 感。PRO-BNP(脑纳肽)测定对无症状心衰的检测有重大意义。 •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T/TNI水平显著增高, 且与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在出现明显的LVEF变化前,CTNT/TNI即可监测到多 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导致的早期心脏毒性。
• 早期监测并提前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需要清楚地了解其相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脏毒性的分类、特点、作 用机理及如何监测和预防,从而使患者有更好的获益。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分类
• 急性心脏毒性 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 和心律失常,极少数表现急性左心衰。 • 慢性心脏毒性 致心衰。 在化疗的1年内发生,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可导 在化疗后数年发生,可表现心衰、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特点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具有以下特点。 • ①蒽环类药物的慢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计剂量呈 正相关; • ②低剂量蒽环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脏毒性;
• ③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器质性损害从首次应用时就有可 能出现。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特点
• 蒽环类药物治疗后的前几年中,超过50%的患者发生心脏后负 荷增加或收缩能力下降。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诊断
• 药物心脏毒性是指具有下面的1项或多项。 • 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心肌病,表现为整体功能降低或室间隔运 动明显降低; • ②充血性心衰(CHF)相关的症状; • ③CHF相关的体征,如第3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或两者都有; • ④LVEF较基线降低至少5%至绝对值<55%,伴随CHF的症状或体征;或LVEF 降低至少10%至绝对值<55%,未伴有症状或体征。
•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理较复杂,尚未完全明确。 • 有研究认为可能是自由基攻击,导致细胞线粒体损伤,使得ATP、GTP生成减少, 干扰钙离子的转运,膜结构的改变,酶活性的改变等。 • 也有研究显示,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含蒽环类药物 -三价铁复合物的自由基。心脏是人体最大的耗能器官,线粒体是能量的主要来 源,因此心脏的线粒体非常丰富,是产生活性氧簇(ROS)的根源,且心脏比其 他组织缺乏清除自由基的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酶),其抗氧化作用较弱,因而更易产生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与 检查
• 此外,对于化疗、靶向药物和放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临床 实践指南指出,对于辅助治疗给予蒽环类药物和(或)曲妥珠单抗的患者要进行心脏监 测,对心功能进行连续监测,包括基线值及治疗后第3、6、9个月,观察到12个月甚至 更长时间。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如有临床指征,应重复监测。 • 美国心脏学会(AHA)推荐,对患者给予蒽环类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LVEF降 低超过10%时,建议选择更灵敏的方法进行监测,例如,动态监测CTN等。
• 大多数患者在蒽环类给药后很快发生心脏损害,而且随着时间 的延长损害越明显,呈进展性与不可逆性。
• 并且,蒽环类药物没有绝对的安全剂量,低剂量蒽环类药物也 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患者体内代谢蒽环 类药物相关基因的差异性导致其对蒽环类药物的易感性不同。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机 理
小结
• 蒽环类药物是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导致的严重心脏毒性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 用。 •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除了患者和药物本身因素以外,也与临床医生重视不够有关。 目前针对心脏毒性的肿瘤学临床试验,很少关注无症状的左室功能不全,即使有心衰表 现,也常被忽视。监测、防治由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需要肿瘤科和心血管科医 生的密切合作。 • 应客观认识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利与弊,预防心脏毒性。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治疗的获益及 潜在风险,全面了解患者的器官功能、肿瘤情况,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及相互作 用、毒副反应,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从而权衡利弊,尽量降低心衰的风险。治疗期间及 治疗后应密切监测心功能,及早预防蒽环类心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