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现状的一些思考2012级(1)班黄先林 124020101056摘要:当下中国,青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跨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但是,有很多的青年人仍然找不到工作。
虽然学历在增长,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反而有越趋严峻之势。
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这一问题呢?本文就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状况,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就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结构上。
总量上来讲,我国的经济总量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只屈居与美国;从结构上来讲,我国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种。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现在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
经过全中国人民的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要想达到一流的发展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这其中,青年的就业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将青年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国家的发展才有动力,只有将青年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国家的未来才有保障。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更甚至于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潜在的重要因素[1]。
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1]。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诚然,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就业现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体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机制有待改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方面都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压力。
因此,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中,社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同时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择业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
择业与就业问题直接摆在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前。
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要解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就要从政府和社会、大学生的自我来着手。
客观上,政府必须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观上,大学毕业生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并不断改善自己,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而实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一般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使用高学历者就必须付出更高的用人成本,因此,他们对高学历者就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一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反而低就业,低学历的大学生却高就业。
企业的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应聘者,不仅考核大学生基本专业知识,还注重大学生的灵活性、专业性和适应性。
灵活性是指他们对人处事的应变能力。
专业性是指他们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专业技术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适应性是看大学生是否能以较快的时间融入用人单位的文化之中。
招聘单位招职用人,讲的是实际,他们都是按自身的需求,去招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
学历高低对他来说只是起参考。
因此,作为高学历或是低学历的大学生,必须思考自己是不是理想中的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自己素质、能力是否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可否为理想中的用人单位的发展做。
第二,在以技术、劳动等企业招聘中,一般都是选男而不选女,当然这类情况多出现在工科类毕业生中。
因为这类企业大多需要能吃苦耐劳的技术型员工,对员工的,技术、体力、心理等方面都考虑的较全。
还有一些企业会考虑的婚姻,生育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招女生。
因此在就业方面,学业、素质斗很好的女生,却比不过成绩一般的男生。
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在以服务为主的企业中就恰恰相反。
第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人对1000名大学生做过调查,然而很多大学生由于生活的压力,大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调查结果显示,8成大学毕业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
其中,86.4%的本科生赞同这一观点,而硕士生的这一比例是62.5%。
就业,简而言之,指的是寻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有了经济来源;所谓择业,不光指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成功的职业。
它意在选择,是主动、自主地就业,而非被动地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的出发点是比较积极的。
然而这种做法也是有利有弊的。
有利的方面:先就业后择业,可能会并不适应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是可以从工作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即便以后派不上用场。
但是还是能培养协调、学习、沟通能力等,是受用一辈子的。
而且,在短暂的就业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有助于接下去的择业。
产生的弊端:一,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深入学习发展。
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三,过早的跳槽导致业务基础薄弱,不利于以后的创业。
四,造成人才的浪费,也形成社会人才的流失。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案有哪些呢?一、政府方面(一)政府首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尽快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政府应控制高校数量上的扩招,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在政策上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
(四)政府应积极增加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见习制度,以此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局面。
二、高校方面(一)高等教育在必须注重质量,扩招不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二)高校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以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为依据,为市场培养和输送人才。
(三)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更要重视能力、素质、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职业再生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避免学生盲目就业。
三、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要改变不顾企业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等,纠正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
同时,用人单位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消除性别及地域歧视,给大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要看到,现在有众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这正是用人单位吸纳、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
用人单位要有一个人才规划,并根据单位情况变化对本单位的人才进行动态调整。
四、大学生自身改良(一)提高自身素质理想、信仰是人生征途的支柱和导航器[2]。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在四年的时间内要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就业的砝码。
近年校园内出现的各种考证热即源于此。
(二)克服错误观念下列几种错误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1.目标太高。
这部分学生往往将目标放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对应聘的企业要求太高。
有些毕业生为了能找到自己心中的职位,整天跑到大城市赶招聘会,推销自己,认为只有这些大城市才能满足自我,因而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有些毕业生以考研、出国继续深造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因此一开始就放弃择业而进入考研大军,成为专职考研员,变成“啃老族”。
2.盲目乐观。
有些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了解缺少,因而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不甚了解,只是盲目乐观得认为,自己一个大学毕业生且无论成绩和表现都感觉良好,不怕找不到单位。
而目前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对盲目乐观的心理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障碍。
3.不恰当攀比。
看到其他同学签到了好单位,心里出现不平衡,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别人能进大城市,好单位,而我只能去这个小公司,我应当找去更好的单位”,因此东攀西比,择业困难。
(三)提高应聘能力大学生为了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在求职时的表现;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信和简历,突出与应聘岗位相符合的素质和能力;平时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衣着打扮整齐端正,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征服主考官等。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1.狠抓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1)结合各高校学院的特点,根据学院“多元合作,融入园区,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确定了本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导航专业集群,“校”、“园”互动共定培养方案;“三维实践”积累工作经验,“综合训练”提升服务技能。
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各高校学院学习。
(2)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后,大胆改革,摸索出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执业园区,工作过程导向;开放课堂,能力训练到岗。
(3)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实践,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项目集群推进式、工学交替式、职业渗透式、冠名订单式、共建实训基地式和“实习+就业”式等新型的校企融合模式,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创新就业、创业培训指导,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1)成立就业培训机构。
(2)贯彻就业培训工作全程化。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4)任何专业均开设“普通话”、“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与礼仪”等培训指导科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强化应聘技巧。
就业方面我们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开篇就指出人最高贵最有尊严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凭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自己的生活, 决定自己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他接着思考了我们对于选择职业时的困惑和思索。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2]马克思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道出一般能激发大多数人工作热情的两个方面:虚荣心和自我对工作的美化。
但是这都不能长久的使我们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他写道,“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