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1.《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死水》诗题具有象征意义(1)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1926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

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

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黑暗的旧中国的象征【重难点讲析】《再别康桥》1.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看下面几个例子,与《再别康桥》比较,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答: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离别的对象特别2. 云彩是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2)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卢纶《送李端》答:以上几首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沉重”,就象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3. 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什么?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意”和“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象”则是客观事物。

两者并列,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概念。

它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具体物象。

我们在诗歌中所读到的种种具象或物象,其实是经过诗人主观世界改造乃至变形了的客观事物,这种诗人的“意中之象”,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出迥异的意味和象征,从而使意象成为具有生动活泼的艺术生命力的东西。

意象的选择很新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小结: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但从艺术角度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4. 意境悠婉怡人5.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建筑美6. 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死水》1. 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2.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答: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富有色彩,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从诗歌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诗句整齐,富有建筑美。

《赞美》诗歌对于民族生存力的讴歌答: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

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

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模拟试题】A类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1. 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3.“招摇”“甘心”有什么深意?二. 阅读下文,完成4~6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4. 第三、四两句的修辞5. 诗歌在韵律上具有什么特点?6.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7. 给第一句划节奏8.“死水”象征着什么?9.“绝望”一词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丑恶”指什么?能造出个什么世界?四.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11~13题: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2.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3. 阅读臧克家的《老马》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诗句着一“扣”字,描绘出老马筋疲力竭、奋力挣扎的形象,展现了老马肉体和精神的重压,形神毕现,触目惊心。

B.“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诗人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无尽的悲哀和痛苦,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D. 诗人利用象征手法,通过“老马”这一意象,表现了在重压下挣扎的人的悲愤。

B类一. 阅读下文,完成1~5题:手茧二十多年,蘸溪蘸泉,二十多年,磨岭磨山……山峦在你手里压缩,便成了这铁也似的厚茧。

伸出手掌吧,场长,让我数一数那茫茫群山,攥着拳头,你笑了:“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

”1.《手茧》着重表现了林场场长的精神。

2. 通过“手茧”写人,刻画人的灵魂,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

这是采用了的写法。

3.“山峦在你手里压缩”运用了的手法,诗句的含义是。

4.“铁也似的厚茧”象征。

5. 对“你数前面未开垦的山峦”一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刻画了老场长谦逊的品格。

B. 表现了老场长壮心不已的性格。

C. 刻画了老场长“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表现了老场长的历史责任感。

二. 阅读下文,完成6~8题:绿的·白的你献给山峦的胶林是绿的,你献给平原的剑麻是绿的,你献给荒地的蔗园也是绿的,你的鬓发怎么是白的?胶乳是白的,剑麻的纤维是白的,白糖和纸也是白的,我的鬓发也该是白的。

6.《绿的·白的》通过的方式,表现了老场长的品质。

7.《绿的·白的》抓住两种颜色进行联想,这是运用的写作手法。

8. 对“我的鬓发也应该是白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年华既逝,老场长为获得的成功而无比自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