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他认为,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需要对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进行批判性重释,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展和提升为实践哲学的基本形态,并从“自为性”、“生活性”、“社会性”、“历史性”、“世界性”五个基本维度对实践哲学进行了综合分析。
基于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创新与创新实践观的建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
他考察了创新思想的起源、创新实践的作用、人类社会实践的走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实践应从继承性的实践、常规性的实践向创新性实践转变。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建华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探讨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蕴。
他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意指将“现实世界”革命化,使“理想世界”变为现实。
对马克思而言,“现实世界”是充满着自我异化的市民社会和不自由的世界,而“理想世界”则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可以实现自我的世界。
“改变世界”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
安徽师范大学余在海追溯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起源。
他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起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而不是直接诞生于对康德“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改造,学界将马克思实践概念“康德化”的尝试,切断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黑格尔实践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践标准的讨论及其当代意义。
1978年掀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从理论上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的困扰和疑惑,开启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
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实践标准讨论不仅是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视域的需要,而且也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王晓升认为这场大讨论不仅发挥着解放思想的作用,而且已在不同水准上融入我们的精神之中,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
实践标准大讨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程。
同时,他也强调在重视实践标准的积极社会效应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标准被庸俗化的可能性。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贺来立足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角度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进行了哲学上的反思。
他指出,纪念实践标准讨论40周年,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哲学应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这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的反思批判性,针对现实社会实践及时转变思维方式,以此为基础“改变世界”。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历史定位。
他强调,实践标准问题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域,通过这场大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传统,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彰显了哲学在“改变世界”中的特殊指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吴向东强调了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变革和制度变革的先导,实践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帷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表明了思想解放在推进现实的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马俊峰认为,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迷信中解放出来,直面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深层反思造成这些问题的历史和思想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现实使命理论只有扎根于现实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也引领着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构成新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
与会学者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及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与内在逻辑。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必须全面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与内在逻辑。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白刚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演变过程。
整体上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转变。
这种转变蕴含着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有论”和“价值论”的转换逻辑。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立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逻辑与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逻辑相互交织,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苏州大学哲学系庄友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历史进行回溯,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的变化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持续丰富、更新和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论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西北工业大学曹瑜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向度及其存有论意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再现了唯物主义从抽象走向具体的发展进程,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与发展逻辑,并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存有论之争进行了回应。
江苏师范大学曹典顺对后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进行了分析,指出后现代哲学并未瓦解传统形而上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形而上学进行重构,也就是说要走向现代性哲学之后。
后现代哲学的经验根基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就此而言,它必将消解于马克思实践哲学。
2.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与会学者围绕这些议题进行了多维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郭湛教授强调,新时代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引,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其中隐约可见的规律,引领中国社会乃至人类世界的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景源就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要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普遍的信仰,必须研究如何使主义“道成肉身”,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视角,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维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韩震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功地改变中国,关键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程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功能。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平指出,新时代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深刻阐释新时代的中国逻辑,并以中国方案绘就人类文明道路新前景。
唯物史观也应以此为契机,持续拓展自身的理论视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认为,交往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重要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就其本质而言是通过交往手段的改进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来实现预期目标,与交往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
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针对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强调解释这个新的历史方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引。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隽鸿飞就新时代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将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统一起来,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有机结合,通过多重反思阐明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合理路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与考辨。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是理论研究的起点。
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认为,《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和对客观矛盾运动规律的自觉意识,能够为自觉摸索和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启迪。
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牟成文对《资本论》中的精神解放意蕴进行了深度的阐释和挖掘。
他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运作规律的考察,揭示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机制与秘密,向无产阶级展现了他们的悲惨境遇,预示了无产阶级最终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一基本走势,这个过程就是无产阶级精神解放的过程。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高广旭考察了《资本论》对市民社会的“政治哲学”重构,这种重构以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辩证关系为着力点,既突显了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内在限度,又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公共性的内在困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认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及其利己主义的批判过程中蕴含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对现代性论域下的社会文明和社会精神的培植具有重要意义。
华侨大学王福民以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