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17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7.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脚著谢公屐,。
(李白《》)(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3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则典故。
2.按要求选择。
(5分)(1)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今天增是因吹斯汀》C.《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小明顺利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3分)A.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B.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D.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社会性别”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的,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它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
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者普遍采用这种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
②近年来,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重视。
为了考察社会性别因素在量化层面上如何影响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程度,社科院的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你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心情况”的问题。
备选项有四个:“非常关心”、“关心”、“不关心”、“厌倦”。
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对该问题的回答结果见表1。
表1:③从表1中看出,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这是我国公民参与领域的主流。
男性选择“关心”的人数占64.0%,女性选择“关心”的人数占59.9%,这意味着大多数公民对于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较高的认同感。
从表1中同样能看出,在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关注度上,不同性别的公民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女性公民群体比男性公民群体为低。
④而公民采用什么行为模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
为了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科院的调查问卷还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有下列方法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该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备选项及具体答题情况见表2。
共有4203人次进行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2458人次,女性公民1745人次。
表2:不同性别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⑤在十项选择中,研究者可以发现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前四列中,“全民公决”、“自己投票”占总选择人数的比例为48.87%。
“借助组织”和“委托他人”这两项合计占总选择人数的比例仅仅为8.78%。
后六列中,选择“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这两种参与方法的人次仅仅占总参与人次的5.54%。
“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虽然没有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但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参与方法。
因为这种参与方法容易使公民参与走向无序化,引发对抗情绪,收到不良的参与效果。
⑥此外,为了更深入地讨论男、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会学者以性别为基础,将我国男女公民对于公民参与方法的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做图(见图1)。
图1: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的区别⑦图1显示我国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由于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原因所致。
与自然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自然性别群体社会化的结果。
⑧研究表明:我国女性公民无论在社会政策制定的关注度还是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选择上,都较男性公民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特别在基层政府政策参与的层级上,女性的参与人数显著低于男性群体。
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个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的阻力,严重阻碍了女性群体的政策参与;另一个是近年来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这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为表1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4.对“社会性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一种认定。
B.社会性别是自然性别社会群体化的结果。
C.社会性别相同的人对政策的关注度相同。
D.社会性别作为研究视角比自然性别科学。
5.根据表2的相关内容,概括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3分)6.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7.假如要在一个“女性的社会性别与政策制定”的论坛上发言,且只能选择上文中的一张图或表作为展示素材,你会选择哪一张?请阐释理由。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临海春色彭学明①去临海的一路上,满山遍野的枯黄都跟时间兑换..成了绿绸绿缎,在风中起伏摇曳。
老绿透着淡淡的黑,新绿染着淡淡的黄,黑的老绿和黄的新绿交融在一起时,一点一点、一团一团、一滩一滩、一片一片地绿出了参差美和斑斓美。
其实老的绿不老,只不过是被岁月上了点老成的妆。
它一点点一步步地撤退,不是惧怕时光和岁月,而是在给新绿让贤。
你看,昨天那老绿还紧紧地绿着,今天就全是新绿的嫩鲜了!你若走近掐一片新绿,那绿就流出汁来,把你的指尖和心尖都染得绿绿的,又亮又鲜。
太阳的金币从天空中落下来,轻轻地栖息在树叶和草尖,闪着针尖麦芒一样的光。
风吹起时,那光就放射状地刺出去,跳出去,飞出去,银白,鲜亮。
②我一进临海,就喜欢上了。
虽然临海于我是那么的陌生,但再陌生,也不会不熟悉春色。
一个人,如果连春色都不熟悉,那就白活在世界上了。
一个人连春色都不喜欢,那也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③其实,好看的还在后头。
④在桃江十三渚,当我看见几座山像花瓣一样散落在水边,看见一弯一弯的水围着山势峰回路转,看见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开在水上时,我还是惊呆了!那一弯弯春水引路一样引出一坝一坝辽阔的油菜花时,我的心也被那一弯春水引走了!这南方和家乡常见的油菜花,怎么就会跟着水路走?怎么就会开在水面上?怎么就会立在水中央?怎么、怎么就会这样浩瀚辽阔、这样高调出格呢?应该都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坡上陇上的啊!那水,蛇一样扭起个身子在油菜花里钻来钻去,把一片金黄钻成一块块圆的、方的,一块块椭圆的、菱形的,还有一块块其它什么形状的。
如棋盘。
如布袋。
如手掌。
如纺锤。
如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布贴画。
⑤那穿行在油菜花丛中的千江春水,像春天张开的十根指头按的手模或手印,指缝间的印泥,就是油菜花开的田园。
田坎、菜花、山峰和田坎上整齐的行道树都倒映在水里时,清清的水下,又被春天的手指按出一个如画的世界!⑥别以为,临海的春色只在山上、水上、乡村、田园,临海的古城、古墙和古街上,也有春天的姑娘和小伙、春天的步履和声色。
⑦东晋末年流来的时光,是1600多年的时光,这时光被岁月锻造成了一块块青砖,砌成高耸的城墙,铺成拾级的台阶,连成蜿蜒的道路,一级一级通向远方,一步一步连着古今。
那是临海祖先线装的史书。
左边的城墙是封面,右边的城墙是封底,中间的道路是翻开的书。
那一块块青砖,就是一粒粒文字啊。
那文字,会再现抗倭的刀光剑影,会复活抗倭的英雄身躯,会挺立起一个个永生不死的民族英魂。
⑧戚继光是在这里抗击倭寇的。
⑨俞大猷是在这里抗击倭寇的。
⑩我湘西的祖先,也是在这里抗击倭寇的!⑪是的,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国民水深火热,明朝战事吃紧,我那叫彭尽臣、彭翼南的祖先,先后几次率领万余湘西子弟,从湘西出发,远征江浙,抗击倭寇。
在嘉兴、松江和王江泾之战中,湘西健儿英勇善战,痛斩敌首三千余,维护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保障了黎民百姓的安全,被明皇帝下诏授匾为“东南战功第一”。
⑫我是多么的骄傲呀。
在这古老的长城脚下,有我祖先的热血洒在这里,忠骨埋在这里,他们变成了一块历史的青砖镶嵌在这里,变成了一抹生命的苍翠融化在这里,变成了一根中华的脊梁挺立在这里。
⑬新的花、新的叶,新的草、新的绿,都在古老的长城内外,与新的春天和生命,一同生长!⑭因了祖先同江浙人民生死与共的抗倭,我为祖先骄傲的同时,也生出了格外的亲切。
再看临海时,我就有了家的感觉,那满街走着的临海人,就仿若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⑮现在,我就坐在临海古街上,这条叫着紫阳的街道,此刻正以亲人的笑脸迎接着我,拥抱着我,喊我入座,请我喝茶,留我吃饭。
最好的菜,最美的味,最真的情。
⑯把酒临窗,我看见一条青色的石板路,整齐地连起了两边清一色的古老建筑。
长长的一条街。
长长的两排楼。
商铺。
店面。
经幡。
牌匾。
雕楼。
画栋。
牌坊。
人们熙熙攘攘地穿梭来往在街道两旁。
热闹虽然打破了宁静,临海却依然诗一样的祥和、安宁。
商贾们忙碌地照应着客人。
老人们安详地晒着太阳。
娃娃们快乐地玩着游戏。
婴儿们甜蜜地笑在梦里。
年轻的姑娘小伙,正手拉手、眼对眼地牵手幸福路上。
就连几家门前的狗公子、猫小咪,都在那闭目养神,享受着这慵懒的春天时光。
那春光,实在是太暖太媚了,两边的楼群再高、再挤,都锁不住楼顶上马路一样延伸着的一线天光——⑰那是春天的日子和色彩,谁的锈锁都无从锁住!8.简析第①段中的“兑换..”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9.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10.鉴赏第⑯段的语言特点。
(4分)11.联系全文,分析标题中的“春色”的多重含义。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塞寒行[唐]温庭筠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①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②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③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④泪成血。
【注】①白龙堆:沙漠名。
②榆关:即山海关。
③凌烟:凌烟阁。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为其画像并悬挂于凌烟阁。
④青楼:涂饰青漆的彩楼,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
12.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
(1分)13.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分别言其“寒”和“塞”,紧扣题意。
B.“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动静结合,写出声势浩大,慷慨赴敌。
C.“河源”“剪断”两句,妙用比喻,突出环境严酷,烘托战士一往无前的赴战决心。
D.“惊沙飞迸冲貂袍”,以特写镜头表现战士们个个似离弦之箭纵骑疾走,士气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