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里庞统之死之谜及其影响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司马徽所言的“凤雏”,号称卧龙的诸葛孔明对其有段真实的评价,日: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1。
但壮志未酬身先死,给整个三国(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上的三国)纷争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对刘备阵营最为辉煌灿烂的时刻始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直到“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为止。
即至庞统庞统被蜀中大将张任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阵营便无形中开始走下坡路了,蜀汉政权的悲剧性命运也无形中注定下来了,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时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2。
司马徽的这一奇怪的言行举止,预言似的预示着刘备阵营最终悲剧性的结局,究其根源是因为司马徽他太熟悉当时的世局,太熟悉历史的规律了,太熟悉孔明和刘备的为人了。
为什么说庞统死后刘备阵营开始走下坡路呢?且从“庞统”这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说起:“庞统”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当时刘备被蔡瑁所追杀,骑卢马(庞统之死最诡异之处)跃过檀溪,从而躲过一劫,单骑行至南漳,途中遇司马徽书童,书童言庞统日:庞统字士元,少俺师傅五岁。
一日,我师父在树上采桑,适庞统相访,坐于树下,其相议论,终日不倦。
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3。
而后见司马徽,司马徽言庞统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此回先后通过司马徽师徒俩言庞统,较之孔明而言,在名士司马徽眼中庞统之才之德远在孔明之上。
但庞统的正式登场却在“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蒋干问庞统日:“久闻大名,今何避居于此地?”庞统答曰:“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物,吾故隐居于此。
”此虽是计,但任道出了同在本回中鲁肃曾荐庞统于周瑜,而庞统却未及往见之缘故,同时也道明了庞统于孔明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受人排斥不得重用,一个受人三次登门求见,庞统之悲可见一般!其后至“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
孔明祭完周瑜,鲁肃设宴款待。
言罢,孔明辞回。
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日:“汝气死周瑜,却又来吊丧,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
孔明亦大笑。
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
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嘱日:“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
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
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所学。
”统允诺而别。
孔明自回荆州。
此即书中孔明与庞统的第一次会面,但已然充满火药味,由此可知其二人并不能真正相容。
而经此一吓,孔明明显急欲怕庞统留在东吴会识破他以后的计谋,于是不得已干脆劝庞统加入刘备阵营,以求减少个争夺天下的劲敌。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庞统在东吴的确不得志,不过由此也能看出庞统此时任然不愿官仕刘备,不然此次就直接随孔明回荆州了。
对于庞统之所以不愿官仕刘备,这主要有两原因:其一庞统避乱于江东,对江东之地有深情厚谊,在骨子里他还是想留在江东干就一番大业;其二刘备已经有孔明的辅佐,他此去宛若二虎同居一山,不受重用到罢了,险恶的是一旦受重用,保不准不受孔明的嫉妒排挤,甚者迫害。
因为孔明和周瑜一样,自恃才高,不能容物,这从整部《三国演义》中很容易看出。
其后鲁肃荐庞统于孙权,以带周瑜之职。
但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如髯,形容古怪○4,心甚不喜,令其且退,待有用之时再相邀请。
鲁肃无奈荐庞统官仕刘备,令以结孙刘两家秦晋之好,无使其斗,同心破曹。
这次是周瑜死后,庞统原以为之前受周瑜排挤而不得重用,此番周瑜已死,想必孙权必会用他来替补周瑜的空缺,却未想到的仍旧是那句留用。
于是在鲁肃的劝导下,心灰意冷的庞统无奈才前往投奔刘备。
这点可以从之前孔明劝庞统加入刘备阵营时他既不答应也不反对,而在被孙权拒用后才投奔刘备中可看出。
遭遇了这一连串不得志后,庞统往荆州见玄德,不想世事如旧,刘玄德亦已其貌陋,而只予以一耒阳县丞之职。
于是上任后的庞统只得以不理县事,白日饮酒来发泄心中不满情绪。
此可谓是庞统不得志表现之巅峰,可想他当时内心的酸楚。
另一方面从庞统不拿鲁肃、孔明的荐书相示刘备,可知庞统不依仗他人谋事的优良品格。
至张飞巡视荆南诸县,才得知庞统之才。
其间庞统在处理完政事后,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日:“所度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5”此即充分体现了庞统对刘备以貌取人的不满,又表明了庞统的真才实学。
张飞荐庞统后,孔明笑评庞统非百里之才、胜他十倍,但随后话锋一转,孔明在庞统头上加上了一顶庸儒的帽子,孔明对刘备道:“(庞统)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
○6”孔明的用意很是明显,就是提前把刘备心中的庞统抹黑为庸儒,以居于其下。
到了刘备与孔明、庞统合议夺取西川之际。
孔明日:“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
”玄德日:“吾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7”此安排甚是不妥,征西川的将领中,庞统能用的只有老将黄忠再加上孔明心中那个反骨仔魏延,可悲的是二人还甚和,于是第一次攻打雒城时因魏延争功而使得未能一股拿下雒城,更因为将少才致使庞统领孤军遇张任而亡。
攻打西川缺将这可从庞统死后,孔明出征西川,分派赵云、张飞二将入川可见一般。
罗贯中在此处并未详细解说此处行军将领安排出自何人之手,但依据刘备阵营的惯例,定然出自军中军师孔明之手。
联系后文,我们不难看出,他是有意让庞统有去无回,借刘璋之手除去这个劲敌,再由自己领兵来立这个蜀汉政权第一大功。
再至刘备引兵入川与刘璋相会涪城,庞统、法正力劝刘备道:“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是也。
○8”不奈刘备不依。
次日相会城中,庞统于法正密谋,令魏延登堂来场项庄舞剑,以杀刘璋,不想以致全舞,本仍可就席杀之,奈何刘备不从,甘愿做霸王,于是此行不但没杀掉刘璋,反而另刘璋生疑,以至于后来两家翻脸相斗。
其一方面打乱了庞统的计划和布局,另一方面也陷自身于危难中。
而后刘备仁义毁刘璋书,庞统为此出三计,日:“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
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之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9”而刘备以上计太促为由,选择中计,庞统已经为三计标明谁优谁略,但刘备仍然以一人遐迩见解行大举,加上张松以外刘备欲退回荆州遂劝书刘备言需急进成都,不想书信泄露被杀,从而致使两家直接翻脸,无意中制造了一个另庞统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其后两军厮杀难解。
端坐荆州对庞统个性了如指掌的孔明一封书信此刻送到刘备手中,云:亮夜观太乙数,今年岁次葵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
切宜谨慎○10。
不过刘备并不懂得天象之说的内在用意,我国古代士人们大都喜欢用天象之说来说服皇帝、主公以达成他们的目的。
再者唐朝李白有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孔明的这封书信从荆州城到雒城外刘备营中至少也需几个月时间,由此可见孔明算计庞统已不是一两天的事。
但对于庞统这位孔明心中的大贤,这几个月前的天象中的奥秘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于是才有庞统暗思道:“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11”但庞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孔明真正的用意是借此书信激得庞统在蜀中蜿蜒绵长的道路上冒然行军,并且激得庞统低估蜀中一系列名将。
而就在出征前庞统的坐骑忽眼生前,把庞统掀将下来。
以至于刘备换上他那匹著名的“的卢”马与庞统。
罗贯中在写刘备换马与庞统时写得很是诡秘,玄德日:“临阵眼生,误认性命。
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
劣马吾自乘之。
○12”此间问题是刘备在这一刻咋只说他胯下马是白马而不是那匹传说中防主的“的卢马”呢?!这点是关于庞统后来因骑着的卢马而被蜀中名将张任误认为是刘备而乱箭射杀中,作者隐藏的有关庞统之死之谜的内幕切入口。
沿着切入口我们不能不怀疑孔明借天象“阻”庞统进军的真正目的了!这目的庞统只猜对一半,除了怕庞统攻下西川夺得头功外,孔明真正担心的是以后自己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将永久被庞统所取代,而他又无法敌过庞统。
于是不免心生异策,凭借自己对庞统为人的了解,暗使连环计,一计委派庞统以老迈不和之将,削弱庞统实力;二计以天象不利主帅为激将法,矛头直指庞士元,使其严重低估蜀中将领及蜀道情况,冒然出兵(激将计,孔明在蜀汉阵营中可谓屡试不爽,就连刘备也学着了,刘备举大军伐东吴时,就连用激将法令老将黄忠屡立大功,但不想也正因为激将法最后害的黄忠被吴将射中肩膀而死!);三计暗中令人对庞统坐骑动手脚,使得临阵马眼生,致使重视庞统的刘备自然会把他独有的坐骑换与庞统。
三计合力,以致使庞统骑着刘备那天下人皆知的的卢马被张任这蜀中第一名将误认为刘备而乱箭射杀,完成了他最后一计:借刀杀人,为自己扫除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遍观《三国演义》前六十回,唯一集杀庞统动机、能力于一身的也只有诸葛孔明了,只有他才能巧施连环计,而且做到不留一丝破绽。
于是乎我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三国演义》中对于凤雏庞统之死,有两大凶手:一死于刘备的仁义(无意的);二死于号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的算计。
庞统之死便正是被此二人唱戏似的一唱一和所致死的。
书中关于庞统之死有童谣云○13: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风死落坡东。
凤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我云:一凤配一龙,同居荆州楼。
只恨楼太窄,难容貌陋人。
落叶松,献蜀中,凤雏飞时落凤坡,荆州楼中只剩龙。
孔明用连环计出去了庞统后,一方面满足了其唯我独尊的小人心理,另一方面也带给了刘备阵营以惨重的代价。
孔明在隆中对中主讲荆州之地之重,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14”但孔明阴谋害死庞统就使得守卫荆州之地的重任一把落到关羽一人肩上,此势单力薄,缺乏庞统这样有大谋的军师级人物同为镇守。
于是也就有了刘备、孔明都没想到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隆中对计划”至此彻底失败。
设想孔明没有以小肚鸡肠之心谋害庞统,二人分向而守,分向而攻,关羽随庞统驻守荆州之地,孔明驻守成都,则荆州之地固若金汤,两川之地亦稳如泰山。
而后正如孔明在《隆中对》所言,他二人,庞统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孔明衰益州之兵出秦川,两军合击曹魏,除非曹魏阵营再蹦出一个司马懿,否则焉能抵挡刘备大军。
诚如此,汉室兴矣,天下平矣!哀哉!庞士元!悲哉!庞士元!------廖凯于居正堂2010.10.21E-mail:qingfengchan@QQ:963872938注:○1.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490页○2.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323页○3.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307页○4.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488页○5.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490页○6.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490页○7.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520页○8.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523页○9.第六十二回取涪城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533页10.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542页○○11.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542页12.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543页○13.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544页○14.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332页○《三国演义》(两册),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4月湖南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