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基本情况实验室建立的背景: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我校医学检验系成立于1983年,1984年在国内首批招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

1986年、1990年获全国高校首批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开始招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方向7年制学生,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立项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技函[2005]73号),也是本学科教育部惟一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学科再次被确认为本学科目前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实验室主任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77级),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临床检验诊断学),1991-1994年美国Rockefeller 大学分子传染病实验室副研究员,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师学会委员,重庆市医学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检验学会蛋白质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检验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检验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教育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审专家。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和《中国检验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审稿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检验专业)编写指导小组成员。

重庆医科大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公共卫生学院、中医学院、应用技术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

现为临床检验诊断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作为实验室主任,领导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在2006年、2008年先后获得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医学检验系主任,该系在全国75所设置检验系的医学院校中,专业排名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名列第二、第三位(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

2008年获得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从事临床检验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先后承担过本科、研究生的临床生物化学、分子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等课程。

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教改课题(高教研 [2005] 21号) ,主、参编专着、教材10部,其中主编的分子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20236-6)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讲授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任简介:阮长耿,男,1939年生,上海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9—1981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获法国国家博士(血液学)学位。

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领导组成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江苏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血液学会主任委员,“Int. J. Hematol.”、“Thromb. Res.”、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

1979年赴法国进修,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并首先应用单抗阐明糖蛋白Ⅰb在血小板粘附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1981年学成回国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功国际公认的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苏州(SZ)系列单抗。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多项。

获得国家专利2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

发表科研论文280余篇,其中60多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主编专着4部。

培养博士研究生 36名、硕士研究生37名。

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及省部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1994年由法国总统授予他“法国功勋骑士勋章”。

二、内部机构设置三、主要研究方向根据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工作基础,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3个方面:(1)现代生物医学技术与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该研究方向重点突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检测和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尤其是疾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筛选、检测与分析;质谱分析技术、芯片分析技术和化学信息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开发。

(2)病原微生物致病分子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针对学科新的生长点,开展微生物与环境(宿主)的相互作用;探索传染性疾病诊断和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机理、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细菌的自然转化与毒力表达、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等是该方向研究的重点。

(3)恶性肿瘤及出生缺陷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诊断方法及干预实验研究:本方向重点研究肿瘤细胞与胚胎细胞发生、发展机制,开展发病机理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四、人才队伍本实验室的3个研究方向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现有教授19名,副教授17名。

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全部具有或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其中博士%,硕士%。

具有留学经历人员16人,占梯队%。

本学科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研究会理事长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理事长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

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中青年科研团队建设,重点扶持培养一批45岁以下、学术造诣较高,国内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在三年建设期间新增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3名,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新增博士生导师4名。

“十五”建设期间选派了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赴美国Chicago大学、Baylor医学院、Scripps研究所、Pennsylvania大学,英国Oxford大学及日本九州大学等进修学习,其中3人已学成归国。

3名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

本实验室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高学历科技创新群体,为“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储备了人才,并于2007年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高层次人才培养:3年建设期间培养博士生71名,新招收博士生30名、博士后3名;硕士生172名,新招收硕士生75名,本-硕连读7年制学生56名。

在两年建设期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抽查的本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均以优异成绩获得通过,全部博士学位论文均外送双盲评审,评价优、良。

3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1篇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已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培养毕业的2名学生近年分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s杂志上发表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研究条件实验室面积达到了2530平方米。

添置或更新大量仪器设备,购置科研设备近267台件,其中10万元以上5台件,设备总投入332万,已建成拥有总价值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

同时,根据学校新建实验科技大楼规划,未来1~2年内,本本学科将拥有3000平方米的实验场地。

六、主要研究成果1、近三年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2、近三年发表的SCI论文3、授权与申请专利一览表七、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实验室在WHO、世界银行、英国Liverpool大学等7项国际合作项目,今年新增与英国政府合作基金等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项,获得经费万元。

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在实验室内部建立了分子医学研究室,建立科技人员互派制度,本室每年至少有1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美国学习,芝加哥大学每年派出2人次专家来我室开展和指导实验研究。

邀请了13名国内外着名学者和专家来实验室讲学和技术指导。

除继续保持与美国Chicago大学、日本鸟取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外,新增了与美国Boston大学、Scripps研究所、英国Liverpool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三年设立了120万元的学术交流基金,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派出了36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其中6名青年学术骨干出国作访问学者。

八、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将继续发挥已经建立的学科和队伍优势,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研究领域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立足国际前沿,在临床检验诊断学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科骨干,在本领域成为国家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1. 保持临床检验诊断及相关疾病防治发病分子机制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构建高水平的技术平台,研发新的诊断项目、检测试剂与技术方法。

2. 获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并引进杰出人才,加大以博士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创新科研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群体学术竞争能力,重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形成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

3.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建与本领域研究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使之成为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实验基地。

4. “十一五”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级奖项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着名期刊(SCI 收录)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形成标志性的国际一流成果。

九、重点实验室联系信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联系人:翁亚光电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