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风光秀美、景物宜人的风景资料,如九寨沟、广西桂林、西双版纳等等,让学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

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分析讨论,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列举一下。

学生:纷纷发言。

所列事例很多,涉及面很广。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上。

学生:看到这些景象,感到震惊,不可理解。

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环境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教师:大家现在按小组展开讨论,思考课本中所列问题。

也可以就其他资料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和交流,寻找答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学生甲:森林遭到破坏后,当地的风沙会加大,空气质量会下降,氧气含量会减少,空气会变得越来越干燥。

而且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会造成水土流失,动物也无处藏身了。

当地的景观也会变成荒山秃林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

这位同学所说的正是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

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

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以上所述是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森林还有着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投影以下资料:森林究竟能为人类提供多少财富?根据科学家估计的数据,请同学们一起来算一算。

1公顷森林能有效蓄涵9855吨水。

按你当地用水的价格,它的价值是__________元。

1公顷森林防止土壤流失量为244.2立方米,按固土的费用1立方米为10元计算,它的价值是__________元。

森林在坡地、水库、道路、沟渠及江河沿岸有防止土石崩塌、护岸的作用,1公顷森林可防崩7.5立方米,若工程维护费用1立方米为20元,则它的价值是__________元。

学生:进行计算,感叹森林的价值真大。

学生乙:沙尘暴的产生,与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在草原上过度放牧牛羊,毁灭性的挖掘甘草、发菜等行为有关。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沙尘暴来的时候,天是黄的,到处漂浮着沙粒,能见度很低,人都无法睁眼,也无法出门,飞机不能正常航行,其他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看来沙尘暴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学生丙:有的人用枪打鸟,也有的人用药毒鸟,还有人捣鸟蛋、抓小鸟、毁坏鸟窝。

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许多种害虫会增加,农作物和树木会被害虫吃掉,风景区会见不到鸟儿美丽的羽毛,听不到鸟儿委婉动听的歌声。

还有,食物链会被破坏,生物圈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人完全为了金钱个人私利或满足口福而去杀害鸟类。

他们根本没有为大家想,没有为将来想,只为了贪图眼前利益,真是鼠目寸光。

教师:回答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

学生丁:太湖现在不美了,看不到清澈的湖水和水中的鱼虾了。

因为湖面被很多的蓝藻覆盖住了,湖水也变臭了,鱼虾都无法生存了。

据一些资料上说,是因为人们向太湖里排放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比如造纸厂的废水,还有农田里的化肥也流入太湖造成的。

教师: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

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

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

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

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学生丁:如果我是当地的负责人,我首先要制定一个禁止向太湖排放污水的规定,然后再把湖里的藻类清除掉,还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学生戊:我要是负责人,我就想办法把排到太湖里的水进行科学处理。

比如,净化生活污水,工厂必须有净化废水的设备,达到标准后才能向太湖排水。

学生己:你们只管制定规章制度,他们要是不执行怎么办?如果是我,我就专门检查这些工厂按规定执行了没有?违反规定的要重罚,让他知道破坏环境是要付出代价的。

教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各有各的想法,但大家都是为了太湖能够真正美起来。

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到太湖旅游时能看到清澈秀美的太湖水。

二、明辨是非,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教师:请同学们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出评价。

学生:义愤填膺,纷纷指责这些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只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这样下去,会把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毁灭的。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学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要敢于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积极检举揭发,并耐心说服教育。

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为改善环境献计献策。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肩负起保护生物圈的责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

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巩固练习]1.下面左边所列的做法中,哪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哪些会破坏环境?请你判断,并用线段分别与右边的项目相连。

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鸟要致富,大砍树绿化荒山,鸟语花香能改善生态环境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开荒种粮食用电网捕鱼,能把大鱼小鱼都捕到挖尽甘草和黄连,用作中药好治病会破坏生态环境看到毒蛇就打死建立自然保护区在春夏之交的鱼类繁殖期,我国沿海实行“休渔”(禁止捕鱼)答案:略2.当你发现有人滥杀青蛙、偷猎鸟类,或者知道有人盗伐林木时,你觉得最好是()A.去和他们辩论,不让他们继续这么做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C.将这些人抓住,扭送公安局惩处D.告诉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惩处他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你还能做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向当地群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布置作业]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板书设计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分析讨论,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二、明辨是非,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活动与探究你生活的社区或乡镇有哪些破坏生态的实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改变这些现状?●备课资料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产生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保健游憩等多个方面。

这些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

据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资料,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释放氧气10.7 t,吸收二氧化碳13 t,吸收二氧化碳13 t,从大气中吸收尘埃35 t,并且能分泌大量抗生素,使林内空气的含菌量大大低于无林地。

按当时的价格计算,每公顷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可折合1640卢布,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值可占森林总效益的3/4,而木材产值仅占1/4。

日本对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也作出了经济评价。

据估算,全日本森林涵养水源量为2.3×1012 t,按建水库的费用来折算,得出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使社会受益的经济价值为16100亿日元。

1978年,日本全国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值为231300亿日元,超过全年国家总预算的金额。

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6%,而木材产值仅占4%。

我国有关森林效益的调查和测算表明,云南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3%,而木材产值仅占7%。

还有一些国家进行了类似的评估测算。

芬兰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为530亿马克,木材产值为170亿马克,分别占森林总效益的76%和24%。

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和木材产值分别占森林总效益的90%和10%。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森林资源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其次才是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是对立的,生态效益从长期和全局影响来看也必然会转化为经济效益,问题是这种生态效益尚未在经济活动部门的核算中体现出来,未能在市场上表现为价值的形式,人们由于无偿享用而不知珍惜。

过于追求短期的、局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乱砍滥伐,必然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生态效益大受损害,直接经济效益也难以为继。

因此,林业部门应当将森林的保护和增殖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以便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28 hm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9.07 m3。

这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

例如,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为9.32 hm2,人均森林蓄积为867.92 m3;巴西人均森林面积为3.67 hm2,人均森林蓄积为388.60 m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