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人格
学生除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外,更有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一、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当前,不少学生出现了自卑、抑郁、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引起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沉迷网络。
网络游戏、网络交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有的学生因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淡忘了亲情和友情,荒废了学业,甚至触犯法律。
2.盲目攀比。
当前,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还存在差别,社会上的攀比之风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有的学生比吃、比穿、比享受,无心上学,当他们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心理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平衡。
3.情感缺失。
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经商,使得一部分学生自小失去父母的关爱与引导教育。
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
当学生的情绪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忧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
4.交友不慎。
一些学生在同龄人中寻找所谓的“哥们”“姐们”,沾染赌博、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甚至为讲义气,不分是非,不管是否违法,盲目跟从。
5.骄纵溺爱。
一些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往往对学生产生负疚感,多数是采取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学生精神上的缺失,对他们百依百顺、过分迁就,致使他们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6.粗暴管教。
一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简单粗暴,一旦发现学生的毛病或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拳脚相加,使得学生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他们一错再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奉献爱心,抚慰心灵。
教师在工作中,要细心地观察学生,仔细地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抚慰。
如学生小琪,她遵守纪律、爱学习、懂礼貌,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她却因受不了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割腕自杀。
在了解小琪的情况后,笔者多次主动找她谈心,劝她爱惜自己的身体,指出她的软弱,告诉她人言并不可畏,可畏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鼓励她树立信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琪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较大改善,此后遇到类似的状况也没出
现大的情绪波动。
2.融入班级,感受温暖。
要消除学生的自卑、自闭心理,还得让他们融人班集体生活当中,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集体生活中,教师要多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学生没什么两样,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满怀信心、朝气蓬勃地融人到集体中,乐观地去面对并克服困难。
如学生李某,他上网成瘾,为了筹集上网费用甚至参与了赌博,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他被社会闲杂人员蛊惑,乘车南下广东打工,所幸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学校。
李某回来后,笔者没有直接批评他的错误行为,而是一方面让他对此次行为进行反思,一方面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经了解得知,他和姐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多年来,父母也就偶尔打一两次电话回来,这使得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阴影。
了解情况后,笔者适时与他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填补他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还动员全班学生都来关心、关怀他,消除他的孤独感,使其感受到班级的关爱。
在学习上,帮助他制订学习目标,动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他补课。
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李某的进步很大。
3.家校配合,促进转变。
家长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的监护人互相沟通,在思想上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使其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
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可让父母和学生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转变。
4.各科配合,联手打造。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各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德育的渗透。
政治课上,可以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历史课上,可以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语文课上,可以借助一些优美的课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总之,教师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善用爱心、热心、诚心和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塑造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