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 之火爆原因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
简介
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
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该片重点纪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 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该片于2016年1月7日在 CCTV-9播出。
六、 工匠精神文化自信
贯穿片中的一条文物修复的传承脉络,更像是一条红绳,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呈 现故宫这群神秘的手艺如何一代一代按部就班地传下去。一位女师傅在讲述自己入行时, 她的师傅教徒弟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这句话也成 为片中的“点睛之笔”。片子的旁白里说:“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这引起了很 多网友的共鸣,“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人,真的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
目 录
一、挖掘故宫题材的“小而美” 二、以现代审美解读手艺的魅力
三、轻快的节奏、选题的新奇 四、B站受众与这部纪录片基调的契合
五、纪录片有着网络文化内容所 缺少的传统文化精髓 六、工匠精神文化自信
一、 挖掘故宫题材的“小而美”
近几年来,通过视觉包装和精准的主题定位,故宫题材经久不衰。从2005年的《故宫》、2006 年的《台北故宫》、2011年的《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2012年的《故宫100》,到2016年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通过视觉媒介不断传递出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进程中,他们承接 民族和历史的同时更加国际化和开放性的新形象。
近几年被玩坏的超级大IP西游记,从《大话西游》开始,每年不下3部《西游记》延伸作品, 从质量上来看,故事情节、尺度、表现手法等一年不如一年。还有各种《XX秘史》、《换个角 度看XX》,这种极度不尊重历史的内容,我们还是需要甄别后再“创作”。
而至于最后《我在故宫修文物》登陆院线能否叫好又叫座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的使命 就是传播文化,目的已经完成了。
谢 谢
最受观众青睐的是宫廷钟表组王津。他面对的是一对乾隆皇帝钟爱的铜镀金乡村音乐 水法钟。花了八个月时间修复,拧上发条,终于眼前的钟“活”了:小鸡小鸭挥动翅膀,
天鹅扭动身姿,船只航行,掩在树下的大门打开,里面的织女正在劳作,让观众看得目
瞪口呆。
四、 B站受众与这部纪录片基调的契合
《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播是在央视9套,1月7日开始的,但是那时候反响寥寥,真正让这部纪录片火起来的是 在二次元、花痴、畜聚集的B站。 众所周知,B站是青年亚文化聚集地,这部剧被搬上B站以后,除掉B站的各种cut(B站观众为各种精彩剧集 做的短视频)收集到的弹幕,原片被刷了6万多条弹幕。满屏的“王师傅(“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师 傅)好帅”、“王师傅嫁我”的弹幕,他的人气甚至一度超过同期里的那些长腿欧巴、小鲜肉。 近些年这些爆款内容一直不断,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路径病毒式传播,甚至“梅开二度”。从《舌尖上的中国》, 到2014年8月的时候,“故宫淘宝”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再到这次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得不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宣扬。 纪录片通过对书画修复的七个严谨的步骤,体现了这些工匠们的匠心,通过他们对待故宫物件,对待攀比的 收藏家,对待自己工作的认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与以往的故宫题材纪录片相比,这部纪录片另辟蹊径,以更年轻更平实的视角观察这座宫 殿。红墙暗阁里的文物修复师做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朝八晚五,从不加班,闲来喂喂野 猫,没事打个杏子,领个差事去寿康宫,趁着周一闭馆,四下无人在太和殿广场上骑个自行 车。 原来在故宫里神秘的“文物医生”也成为货真价实的“网红”。 这部纪录片摒弃了宏大叙事,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修文物’这个动作, 刚好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寓远大于绵巧。”
用现代的审美去挖掘故宫的生命力, 解读手艺的魅力。
三、 轻快的节奏、选题的新奇
《我在故宫修文物》打破了严肃、严谨的基调这一模式,采用了轻快的节奏、选题的新
奇,塑造了符合年轻受众接受的反差萌基调。 整个故事是年轻化的、生活化的,一如这萌萌哒的片名,虽然每位师傅都手艺精湛,
但是他们没有老学究般肃穆的面孔,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隔壁的老王、小李、周姑娘。
二、 以现代审美解读手艺的魅力
这部纪录片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关注到原来中国 的传统手艺如此精湛与迷人,甚至惊呼“大开眼界”。 那些“文物医生”本身的学
养、风度、精湛的技术、沉淀的内心以及宁静致远的心态,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纪录片整体基调并不枯燥,还真实记录了这些师傅有趣、生活化的一面. 修复师们还逗猫、打杏子,与他们平时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该片另一位导演萧寒称“工匠精神”有好多层含义,“首先是敬畏、热爱,中间可能 会出现厌倦,但到最后就变成真正的融合了。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很多 年轻人可能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什么的。 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行走在故宫的是一群做着不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他们让故 宫从深沉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与保有者,变为一个供当下人施展拳脚和情怀的工作平台。 没有高谈论阔,只有扎扎实实,以“匠人”之赤诚,做好本分。
五、 纪录片有着网络文化内容所缺少的
传统文化精髓
网络文化缺少的是有历史沉事、真实的历史文化,甚至上升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上,都是网络文化所 缺失的。 互联网+传统文化,似乎如泡面遇见开水一样,逐渐香起来。但不要过度消费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狂欢式的营销“野路子”也需要把握好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