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头颅CT及MRI读片培训课件
2020年头颅CT及MRI读片培训课件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
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 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 充。 有放射线损害。
CT扫描层面
1. 冠状面 2. 矢状面 3. 横断面
CT头颅扫描
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 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 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脑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 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脑池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脑池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大面积脑梗死
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基底节区脑梗死
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脑出血
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脑干出血
常见疾病的CT诊断
颅内肿瘤
第一层蝶骨小翼层面
第二层鞍前层面
第三层蝶鞍层面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 蚓前缘之间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 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 颈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脑池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 四叠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池内有大脑大 静脉。
CT头颅增强扫描
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 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 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
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胼胝体压部
四、海马结构
海马结构:属于古皮层,包括海马、齿状 回和下托等灰质成分以及海马槽、海马伞 和穹隆等白质纤维
海马也称Ammon氏角,位于侧脑室颞角下部, 冠状面呈C形,并与齿状回相连共同构成S形。 海马头部较饱满,其纤维向内后方聚集,形成 海马伞,进一步向后与穹隆脚相延续并通过穹 隆最终止于乳头体
剂(Gd-DT-PA)以增强病灶的信号对比,且无潜在危 险的碘过敏反应; 借助于质子的流动效应,可清晰显示血管,尤其是运用 数字减影原理可作MRI血管造影; 无骨性伪影,对颅窝病变的诊断比CT优越得多。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为 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性 (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七、海绵窦
位于垂体窝两侧,内侧与蝶鞍相邻 包含静脉窦、颈内动脉以及Ⅲ~Ⅵ对
颅神经的海绵窦段
八、脑干
中脑、桥脑和延脑的合称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下界为桥脑上缘。
主要结构:大脑脚、中脑导水管、四叠体 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浅谈头颅CT、MRI读片
阅片要领
❖ 熟悉断层正常影像解剖是正确认识和分析 异常病变的前提
❖ 影像一定要与临床病史相结合 ❖ 征象观察应仔细全面、重点突出
阅片基本步骤
了解病史和扫描技术、明确检查目的 判拍断片是时否间为;CT片or MRI片、分清左右、核对患者姓名、 逐层观察每祯图像 发现病变: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混杂密
CT 特点
CT的密度分辨率高,能更好的显示由软组织构成 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 脾、肾及盆腔器官等。 定位:CT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达95%以上,但小 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
不是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器(胃、 肠),血管造影;CT 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 乎无功能和生化信息。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顶 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脑脊液通 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十一、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 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 腔
额下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中央沟
外侧沟(裂)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叶和颞 叶分开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
中回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颅脑结构
• 头皮 • 颅骨 • 脑膜 •脑 •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 脑血管 • 脑神经
脑的组成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髓 小脑
一、端脑分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端脑的主要沟和裂
大脑纵裂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大脑纵裂
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 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原理: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H原子核, 作为小磁体的H原子核可以从射频脉冲中获取能 量产生共振,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后,H原子核所 吸收的能量逐渐释放,恢复至原来的状态,这个 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纵向弛豫时间 (T1),一种是横向弛豫时间(T2)。由于人体 的组织均含有H2O和C-H结构,信号强度与H原子 核的密度有关,故不同组织有其各自的T1和T2, 被探测器所获得,经电脑程序处理形成图像。
常用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SE(FSE)-自旋回波(快速回波
海马
五、间脑结构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 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
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松果体
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
脑池
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 下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
CT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原小理不:同,X线投束影透到过探人测体器不上同,密转度换的为组数织字被信吸号收,的经量电大脑
处理而获得图像。 黑影——低密度区,如脑室; 白影——高密度区,如骨骼; 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称为——CT值 水的CT值——0HU 骨骼的CT值—— +1000HU 空气的CT值—— -1000HU
正常头脑CT表现
四脑室层面 (一)
鞍上池层面 (二)
基底节层面 (三)
侧脑室体部层面 (四)
眼球 蝶窦 后颅窝
第三脑室 四叠体池
垂体窝
桥脑 第四脑室
颞叶 鞍上池
中脑
直窦
大脑镰
侧脑室前角 侧脑室后角
第一层颅底层面
第二层蝶鞍层面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