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
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
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
“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
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
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
象形。
王育說。
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
像妇人之形。
这是王育的说法。
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
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有所变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
从女,象褱子形。
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
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
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
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帚”改成,表示手持扫帚。
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
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
“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婦,服也。
从女持帚灑掃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妇,服侍男人的女人。
字形采用“女、帚”会义,表示女人持帚在家洒扫。
5、男,甲骨文(田,田野,庄稼地)(力,体力),表示种地的劳力。
造字本义:在田间出力做事的雄性劳动者。
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将金文的写成。
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俗体隶书将字形简化成。
在造字时代的古人看来,“妇”* 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男,丈夫也。
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於田也。
凡男之屬皆从男。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男,丈夫,即成年雄性。
字形采用“田、力”会义,意思是男子在田间劳动耕作。
6、“兄”是“祝”的本字。
兄,甲骨文(口,说)(人),表示祝祷。
造字本义:祭祀时念念有词地祝祷的族长。
有的甲骨文将“人”写成。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加“往”,表示在祝祷仪式上奔跑。
当“兄”的“祝祷”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祝”代替。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兄,長也。
从儿从口。
凡兄之屬皆从兄。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兄,兄长。
字形采用“儿、口”会义。
所有与“兄”相关的字,都采用“兄”作边旁。
7、夫,甲骨文在(大,成人)的头部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发簪。
造字本义:成年男子束发,并用发簪固定。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古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可剪除,因此年纪越大头发越长;也因此发簪成为成年男子所必需。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古人以束发、加冠为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15至16岁束发,标志着告别童少时期,成为合法公民,国家可以征用;男子20岁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夫,丈夫也。
从大,一以象簪也。
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
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凡夫之屬皆从夫。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夫,成年男子。
字形采用“大”作边旁,用一划表示成年男子头发上的簪子。
周代的长度制度,将八寸算作一尺,将十尺算作一丈。
成年男子身高达到八尺丈把,所以称成年男子为“丈夫”。
所有与夫相关的字,都采用“夫”作边旁。
8、儿,甲骨文(只长出两颗门牙的嘴巴)(人),表示刚长门牙的人,小孩。
造字本义:长牙换齿阶段的人,即幼孩。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金文将甲骨文中的门齿写成臼齿形状,进一步明确“兒”的“长牙换齿”年龄特征。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俗体楷书省去正体字的“臼”。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兒,孺子也。
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儿,幼子。
字形采用“儿”作边旁,像小孩的头盖骨没有密合的样子。
9、子,甲骨文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头发、两脚。
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像幼儿两脚被裹在襁褓里,露出脑袋,挥动两臂。
造字本义:包裹在襁褓中挥动两臂、尚不能独立的幼儿。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综合甲骨文和甲骨文的字形。
有的籀文像坐在凳子上的小孩,挥动着两手。
隶书淡化了篆文字形中襁褓婴儿的两手形象。
“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子,十一月,陽气動,萬物滋,人以爲偁。
象形。
凡子之屬皆从子。
,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子,在十二地支之中,“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称呼。
字形像幼儿的形象。
所有与子相关的字,都采用“子”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子”字,字形采用“巛”作边旁,巛,像幼儿的头发。
,这是籀文写法的“子”字,头顶有头发,手臂与小腿都放在几案上。
10、老,甲骨文(像上卿、大夫戴的冠冕)(人)(手拄棍杖),表示头戴冠冕、手拄棍杖的年长上卿或大夫。
有的甲骨文加“毛”,表示上卿、大夫因年长而发长。
远古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长。
造字本义:古代对年长大臣的尊称。
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头盔形状。
有的金文对甲骨文进行简化。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写成,人形、发形全失。
“考”* 与“老”本同源,后转注分化。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老,考也。
七十曰老。
从人毛匕。
言須髮變白也。
凡老之屬皆从老。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老,衰朽。
人到七十的状态叫“老”。
采用“人、毛、匕”会义。
这是说须发都变白了。
所有与老相关的字,都采用“老”作边旁。
11、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
孝,甲骨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
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金文、将甲骨文的明确为或。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老”简化成;将“子”写成。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孝,善于侍奉父母长辈。
字形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义。
这个字形是表示“子承老”。
12、“孕”与“身”本同源,后分化。
孕,甲骨文像一幅怀胎妇女的透视图,在圆隆的人的腹部里有一个胎儿(子)。
造字本义:女子怀胎。
金文(像臀部,表示生产位置)(女,产妇),强调“孕”为妇女的行为。
篆文(人,妇女)(子,胎儿),表示妇女怀胎。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孕,褢子也。
从子,从几。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孕,妇女怀胎。
字形采用“子、几”会义。
13、“育”与“居”本同源,后分化。
育,甲骨文(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子。
当“居”由本义“妇女生育”引申成“休养生息”后,甲骨文以“女”代替“人”,明确“孕妇生子”的本义。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并在“子”的头部加三点,表示妇女生产时的羊水。
篆文将金文的“女”写成“每”,将写成。
篆文异体字(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肉,长肉),表示生子并喂养,使孩子长大。
造字本义:孕妇生子。
隶书将篆文倒写的“子”误写成,将篆文的“肉”写成“月”。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育,養子使作善也。
从,肉聲。
《虞書》曰:教育子。
毓,育或从。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育,培养孩子,使之从善。
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肉”作声旁。
《虞书》上说,“要教导、培育孩子。
”毓,这是“育”的异体字,字形采用“”作边旁。
14、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孩,即后代。
字,金文(宀,“安”的省略,男子盖房娶亲)(子,后代,子嗣),表示女子出嫁后生育后代。
造字本义:女子落户夫家,生养后代。
在人口、劳动力决定部族强弱的远古时代,为预防偷拐儿童、掳掠妇女,古人在新生婴孩和新娶的女人身上做记号,叫“字”;后引申为成年礼的一部分:古代一般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也叫“字”;也有的底层百姓有“名”无“字”。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子”写成。
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 ,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字,生育。
字形采用“子、宀”会义,表示“子”在“宀”下,“子”也作声旁。
15、坐,篆文(两个人相对)(土,土炕),表示两人在土炕上盘腿相对。
造字本义:主宾双方盘腿炕上,饮食交谈。
有的篆文将两人相对的形象写成“卯”(“留”的略写),表示主人挽留客人。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坐,止也。
从土,从畱省。
土,所止也。
此與畱同意。
,古文坐。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坐,停下休息。
字形采用“土”和省略了“田”的“畱”会义。
土,是止息的地方。
此与“留”是同一个意思。
,这是古文写法的“坐”字。
16、浴,甲骨文(身上溅着水花的“人”)(皿,水盆),像一个人站在洗澡盆里洗澡。
有的甲骨文加“止”(脚),表示整个人站在水盆里。
有的甲骨文将“人”写成“倒人”,表示洗头。
金文(水)(山谷),表示在山谷溪涧洗澡。
造字本义:洗澡。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将篆文的“水”写成“三点水”。
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浴,洒身也。
从水谷聲。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浴,冲洗身子。
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谷”是声旁。
17、宿,甲骨文(人)(席子),表示人睡在席子上。
有的甲骨文再加“宀”(房屋),强调在家睡觉。
造字本义:在屋里卧席过夜。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卧席形象写成形象不明的。
由于“宿”与“夙”音相同、义相近,古籍中常将“夙敌”、“夙根”、“夙愿”等词语写成“宿敌”、“宿根”、“宿愿”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