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 毛园科线虫病(园线虫病之一)
一 毛园科线虫病(园线虫病之一)
捻转血矛线虫引起的胃内出血
感染后造成胃壁上的结节状病变
出血性胃炎病变
Ostertagia寄生引起的胃壁结节
毛圆线虫引起病变
毛圆线虫寄生引起绵羊死亡
出血性胃炎病变
胃壁上的结节性病变
(七)诊断
粪便检查;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 病理剖检,检查虫体和病变。
(六)治疗
雌虫:阴门在身体后部。
虫卵大小:62~82 ×34~42μm。
奥斯特线虫虫卵
4. 马 歇 尔 线 虫 (Mashallagia spp.)P159
长达 20 mm ,外形与Ostertagia 相似。 交合伞长,背肋末端分为两支,每支的末端又 分为3个小杈。交合刺分成3枝。 雌虫阴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 虫卵大:182~217 ×83~115μm。
感染性幼虫有背地性和向光性,当温度、湿度和光
照合适的条件下,幼虫从粪便内爬到牧草上;环境
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幼虫又回到土壤中隐蔽。
“自愈现象”:
“自愈现象”表现:
“自愈现象”的特点:
春季高潮:是羊消化道线虫病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春季
开始放牧时,羊的消化道线虫寄生量大量上升,造成羊 消化道线虫寄生的高潮。
P319
种或属 古柏线虫Cooperia spp.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 马歇尔线虫Mashallagia spp. 指形长刺线虫Mecistocirrus digitatus 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p. 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p. 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 以上见书本P319 宿主 寄生部位 牛和羊 小肠、胰脏 牛和羊 真胃,偶见小肠 牛和羊 真胃 牛 真胃 牛和羊 小肠 牛和羊 真胃、小肠 牛、羊、马和猪等 小肠和真胃
驱虫,多种抗线虫有效; 对症治疗,补充营养。
(七)预防
计划性驱虫:对于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饲养方式应选 择合适的驱虫时机和方法。 合理放牧:轮牧和修牧。 粪便无害化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针对生活史、传播途径、流行特点, 改善饲养条件,提高畜体抵抗力。
其它预防方法:生物学防治,免疫预防。
雄虫尾部
成虫
虫卵
(三) 生活史P319
直接发育,发育过
程类似.
有时第4期幼虫会出现滞
育现象, 称为受阻幼 虫。奥斯特线虫的受
阻幼虫最为常见, 在
疾病的流行上也很重 要。
(四)流行特点
虫卵发育的条件:温度、湿度和氧气。感染性幼虫 的活动和生存期受到季节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动物 的感染数量和该病的流行季节。
3、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spp.) P155
虫种多达数10种。我国常见:环纹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circumcincta)、三叉奥斯特线虫(O.trifurcata)和奥斯特奥斯特线
虫(O. ostertagi),前2种主要寄生于羊,后1种主要寄生于牛。
也称棕色胃虫, 羊体内虫体长12 mm ,牛体内虫体达 9 mm。 雄虫:交合伞 腹肋并行, 末端靠近,背肋远端分2枝,交合刺短 粗。
5、指形长刺线虫Mecistocirrus digitatus P157
成虫与血矛线虫相似,长 31-43 mm 。
雄虫:交合刺长;交合伞侧叶大,背叶小;腹腹肋小,
侧腹肋大,侧腹肋和前侧肋同等大小;背肋短,与外背 肋起于同一主干。
雌虫:阴门与肛门相距较近,子宫末端有明显的排卵器。 虫卵大小:105~120 ×51~57 μm。
重要科、种
科 虫体举例
毛圆科Trichostrongylidae 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和毛圆线虫等 圆形科Strongylidae 马的圆线虫和牛羊夏伯特线虫等 毛线科Trichonematidae 食道口线虫和马的毛线虫 比翼科Syngamidae 家禽张口虫 网尾科Dictyocaulidae 牛羊大型肺线虫和马肺线虫 后圆科Metastrongylidae 猪肺线虫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 牛羊仰口线虫和猫狗钩虫 冠尾科Stephanuridae 猪肾虫 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 羊小型肺线虫
蛇形毛圆线虫
1.前端 2.交合刺与 导刺带 3.雌虫尾端 4.阴门部分 5.交合伞
1
2
3 5
4
艾氏毛圆线虫雄虫
毛圆线虫雌虫后段
雌虫阴门和排卵器
雌虫尾部
雌虫后段(显示子宫内虫卵)
虫卵
8、红色猪圆线虫(Hyostrongylus rubidus)P162
虫体纤细,红色。 雄虫:长4~7mm,交合伞侧叶大,背叶小,有 引器和副引器。 雌虫:长5~10mm ,阴门在肛门稍前。 虫卵:65~83 ×33~42μm. 寄生于猪胃黏膜内。
雌虫
扭曲的排卵管
雌虫排卵器
虫卵
6、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p.) P161
成虫与血矛线虫相似, 长 10 ~30 mm;
头端角皮有横纹,有的虫种形成头泡,口囊内有一三角形背齿.
雄虫:交合伞侧叶大,腹腹肋和侧腹肋靠近且并行;背叶小,背 肋在基部分枝。交合刺细长。 雌虫:尾部钝圆,有一小刺,阴门在虫体后1/3或1/4处。 虫卵:大, 产出时内含8个胚细胞。
[形成这种高潮的可能的原因:牧场上越冬的幼虫,当开 始放牧时感染动物;真胃黏膜中处于休眠期的幼虫开始 活化。]
(五)致病性
吸血,贫血; 黏膜损伤,继发细菌感染;
消化机能紊乱,下痢,消瘦等症状;
衰弱、死亡。
(六)症状
混合感染。 急性病例:肥羔羊突然死亡,尸体可视黏膜苍白,高 度贫血。 亚急性病例:显著贫血,体躯下部水肿,营养不良。 慢性病例:无特征性症状,病程长,生长发育不良。
红色猪圆线虫Hyostrongylus rubidus 见书P270
猪
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 病原形态特点
1、血矛线虫(P156):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 虫体长10-30mm ,口内有一矛状齿。 雌虫:红白相间特征(giving a barber’s-pole appearance)。故称捻转血矛线虫。胃虫、捻转虫、或 barber‘s pole worm。 显著的阴门盖。 雄虫:大交合伞,背肋呈不对称的倒”Y”形。 虫卵:75~95×40~50um,新鲜虫卵含16~32个胚细胞。
撵转血矛线虫
2 1
1.前端 2.头端 3.雄虫尾端 4.阴门部分
3
4
雌虫阴门
雄虫交合伞
虫卵
2、古柏线虫P159
古柏线虫(Cooperia spp.),多种。
寄生于羊的虫体:长4~6mm,棕红色,有角质头泡,亦称 Cooperids; 寄生于牛虫体:长10 mm,红色。
镜下观察: the head looks swollen because of the dilated
线虫学分类
一、毛尾目 二、彭结目 三、杆形目 四、圆线目 五、蛔目 六、尖尾目 七、旋尾目 八、丝虫目 九、驼形目
无尾感器纲
尾感器纲
第二节 圆线虫及圆线虫病
圆线虫是指圆线目 Strongylata 的虫体 , 虫体种类多, 数量大, 主要寄生于畜禽消 化道和呼吸道,个别寄生于泌尿道,和 兽医有关的有下列九个重要的科。
纤细,红棕色, 长达 5. 5 mm 。也称毛发虫。
雄虫:交合伞侧叶大,背叶极不明显, 侧腹肋同侧肋并行;交合 刺短粗。
雌虫:尾部短,阴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
主要虫种:艾氏毛圆线虫(T.axei)寄生于绵羊、山羊、牛及鹿的 真胃,也寄生于人、猪、 马等动物。蛇形毛圆线虫 (T.colubriformis)和突尾毛圆线虫(T.porbolurus),寄生于绵羊、山 羊、骆驼、兔以及人等的小肠或真胃内。
anterior end。有小的头泡,食道区角皮有横纹。 雄虫交合伞背叶小,腹腹肋比侧腹肋细小,背肋为竖琴样,交合 刺短粗。雌虫阴门位于体后1/4。 我国主要虫种:等侧古柏线虫( C. laterouniformis )和叶氏
古柏线虫( C.erschowi )。
虫体头部
体部横纹
古柏线虫虫卵
共同特征
身体细长; 食道后部膨大, 无确定的球; 雄虫有发达的交合伞; 一般为卵生, 新鲜虫卵内胚的发育一般不超 过桑椹期; 寄生于脊椎动物。
圆线虫病之一
一、毛圆科线虫及其线虫病
病原种类多; 主要危害草食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 一般寄生于小肠以前消化道。
(一)、种或属、宿主和寄生部位
2
1
3
1.前端 2.头端 3.阴门部分 4.雌虫尾端
5.交合刺末梢
4
5
6
6.交合伞
钝刺细颈线虫
1
3
1.雄虫后端 2.前端 3.雌虫尾端 4.交合刺末梢 5.阴门部分 5
4
2
奥利春细颈线虫
头部
雄虫尾端
雌虫尾端
细颈线虫新鲜虫卵
虫卵
7、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 P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