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钝化液成分分析技术,钝化液配方原理及生产工艺设计

钝化液成分分析技术,钝化液配方原理及生产工艺设计

钝化液配方成分分析,钝化原理及工艺技术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钝化液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叫钝化。

禾川化学引进尖端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钝化液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金属表面处理相关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1.1钝化液概念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叫钝化。

金属由于介质的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如果具有致密的结构,形成了一层薄膜(往往是看不见的),紧密覆盖在金属的表面,则改变了金属的表面状态,使金属的电极电位大大向正方向跃变,而成为耐蚀的钝态。

如Fe→Fe++时标准电位为-0.44V,钝化后跃变到+0.5~1V,而显示出耐腐蚀的贵金属性能,这层薄膜就叫钝化膜。

铝合金表面的化学转化膜工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铬酸盐钝化处理法,一种是非铬酸盐钝化处理法虽然铬酸盐钝化处理具有许多优越之处,但是由于(Cr)毒性高,易致癌,对环境污染大,许多国家已经严格限制铬酸盐的使用与排放,并且随着欧盟指令的生效使得铬酸盐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研制新型无铬钝化工艺取代传统铬酸盐钝化十分必要。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样品分析检测流程:样品确认—物理表征前处理—大型仪器分析—工程师解谱—分析结果验证—后续技术服务。

有任何配方技术难题,可即刻联系禾川化学技术团队,我们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配方技术解决方案!1.2钝化原理金属铁,铝在稀硝酸或稀硫酸中能够很快溶解,但在浓硝酸或浓硫酸中溶解现象几乎完全停止,碳钢通常很容易生锈,若在钢中加入适量的Ni、Cr,就成为不锈钢了。

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

由某些钝化剂(化学药品)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

如浓HNO3、浓H2SO4、HClO3、K2Cr2O7、KMnO4等氧化剂都可使金属钝化。

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钝化了的铁在铜盐中不能将铜置换出。

此外,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如将Fe置于H2SO4溶液中作为阳极,用外加电流使阳极极化,采用一定仪器使铁电位升高一定程度,Fe 就钝化了。

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处于钝化状态能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但有时为了保证金属能正常参与反应而溶解,又必须防止钝化,如电镀和化学电源等。

金属是如何钝化的呢?其钝化机理是怎样的?首先要清楚,钝化现象是金属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还是由界面现象所引起的。

有人曾研究过机械性刮磨对处在钝化状态的金属的影响。

实验表明,测量时不断刮磨金属表面,则金属的电势剧烈向负方向移动,也就是修整金属表面可引起处在钝态金属的活化。

即证明钝化现象是一种界面现象。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介质相互接触的界面上发生变化的。

传统六价铬的钝化膜是通过锌的溶解及铬酸根的还原以及三价铬凝胶的析出而形成。

膜层中因含有六价铬,钝化膜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而三价铬膜层是通过锌的溶解形成锌离子,同时锌离子的溶解造成锌表面溶液的pH上升,三价铬直接与锌离子、氢氧根等反应,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在锌表面上而形成耐蚀性好的钝化膜,其反应如下:(1)溶锌过程:Zn+Ox(氧化剂)→Zn2++Ox-Zn+ZH+→Zn2++H2↑(2)成膜过程:Zn2++xCr(III)+YH2O→ZnCrxOy+2YH+(3)溶膜过程:ZnCrxOy+2YH+→Zn2+XCr(III))+YH2O1.2.1钝化膜理论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是什么结构?是独立相膜还是吸附性膜呢?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

成相膜理论认为,当金属溶解时,处在钝化条件下,在表面生成紧密的、复盖性良好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形成独立的相,称为钝化膜或称成相膜,此膜将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地隔离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钝态。

实验证据是在某些钝化的金属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并能测其厚度和组成。

如采用某种能够溶解金属而与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试剂,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属,就可分离出能看见的钝化膜,钝化膜是怎样形成的?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其周围附近的溶液层成分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因扩散速度不够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积累。

另一方面,界面层中的氢离子也要向阴极迁移,溶液中的负离子(包括OH-)向阳极迁移。

结果,阳极附近有氢氧根离子和其他负离子富集。

随着电解反应的延续,处于紧邻阳极界面的溶液层中,电解质浓度有可能发展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于是,溶度积较小的金属氢氧化物或某种盐类就要沉积在金属表面并形成一层不溶性膜,这膜往往很疏松,它还不足以直接导致金属的钝化,而只能阻碍金属的溶解,但电极表面被它覆盖了,溶液和金属的接触面积大为缩小。

于是,就要增大电极的电流密度,电极的电位会变得更正。

这就有可能引起OH-离子在电极上放电,其产物(如OH)又和电极表面上的金属原子反应而生成钝化膜。

分析得知大多数钝化膜由金属氧化物组成(如铁之Fe2O3),但少数也有由氢氧化物、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及难溶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组成。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表面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才钝化,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层氧或含氧粒子(如O2-或OH-)的吸附层也就足以引起钝化了。

这吸附层虽只有单分子层厚薄,但由于氧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改变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使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金属表面反应能力下降而钝化。

此理论主要实验依据是测量界面电容和使某些金属钝化所需电量。

实验结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属钝化。

两种钝化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部分实验事实,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

金属钝化膜确具有成相膜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分子层的吸附性膜。

目前尚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吸附膜。

两种理论相互结合还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因而钝化理论还有待深入地研究。

1.2.2钝化膜的作用1)提高钝化膜的附着力。

二氧化硅加入钝化液中后形成胶体溶液,在涂敷到镀锌板上并烘干后,会使钝化液固化成凝胶,与镀锌板有较强的附着力。

2)保持六价铬。

二氧化硅能将六价铬凝聚在其凝胶内,延迟了六价铬流失的速度,延长了其发挥自愈修复的时间。

3)起到辅助防腐作用。

二氧化硅所形成的凝胶本身也有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外部的水分和气体渗入到镀锌层表面,发挥一定的辅助防腐作用。

4)提高产品的涂装性能。

二氧化硅在凝胶中是以极性颗粒存在的,因而除能将钝化层中的其他成分吸附在镀锌板表面以外,它还能起到媒介的作用,能与钝化层外涂层紧密结合,一改钝化后的镀锌板不能彩涂的不足,使钝化后的镀锌板不但能够继续涂装,而且涂装性能更好。

事实上,加入二氧化硅以后的钝化液更接近于彩涂预处理液的成分。

所以钝化后的产品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作为彩涂基板。

5)改善产品的耐指纹性。

加入二氧化硅以后,硅胶的作用使钝化后的产品表面钝化膜更为均匀,形成了很淡很均匀的淡黄色,即使对指纹的吸附量较多也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在一般目测情况下产品的耐指纹性能得到改善。

6)二氧化硅与磷酸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氧化硅的作用与磷酸相比应该说是相反的,二氧化硅是极性的,磷酸是非极性的,磷酸属于反应型的添加剂,二氧化硅属于附着型的添加剂。

但二者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不会削弱另一方的作用,而是相互取长补短。

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产品的外观、耐蚀性、涂装性均处于比较好的水平,比两者其中之一单独使用都好。

1.3钝化分类A.化学钝化又称自动钝化,金属与钝化剂的自然作用而产生的钝化现象。

如铬、铝、钛等金属在空气和很多种含氧的溶液中,都易于被氧所钝化,故这些金属称为自钝化金属。

利用它可以使某些金属达到减缓腐蚀的目的。

如一般钢铁常采用硝酸、重铬酸钾、亚硝酸钠等溶液进行钝化处理;在铁中加入易钝化金属组分可冶炼成耐蚀不锈钢等。

B.酸洗钝化用途:对不锈钢全面酸洗钝化,清除各类油污、锈、氧化皮、焊斑等污垢,处理后表面变成均匀银白色,大大提高不锈钢抗腐蚀性能,适用于各种型号不锈钢零件、板材及其设备。

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同时添加了高效缓蚀剂、抑雾剂,防止金属出现过腐蚀和氢脆现象、抑制酸雾的产生。

特别适用于小型复杂工件,不适合涂膏的情况,优于市场同类产品。

1.4钝化工艺指标控制1.色泽的控制:钝化剂的钝化颜色一般是黄中带紫→紫中带绿→绿色的转变过程。

由于钝化液浓度使用X围广,不同厂家完全可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及产能状况合理调整新开液浓度及处理液浓度,然后合理调整钝化时间同样可达到颜色鲜艳亮丽的五彩钝化膜,且不影响盐雾效果。

实践表明,针对大规模自动线生产的厂家,当处理液按60~70 mL/L开缸时,钝化时间只需25~30秒即可达到理想色泽。

对于手工操作的厂家,也可适当调整其浓度的高低及处理时间的长短来达到理想的色泽。

2.钝化液的添加即浓度的控制:每处理7000~8000dm2的工件需补充1 L的彩色钝化剂。

但实际生产中会因工件的形状、大小、带出量的不同导致添加的量也有所不同,但通过长时间的生产跟踪及槽液分析,其Cr3+含量均能控制在2.5~3.0g/L之间,膜层颜色仍鲜艳呈正常的彩虹色,且耐蚀性能较为稳定。

3.pH值的控制:pH值对钝化膜的影响较大,应严格控制在工艺X围内。

pH值过低时,钝化膜易发花;pH值过高时膜层易发雾。

一般情况下,生产中pH值会自动升高,此时可以用硝酸降低pH值。

一般每补充1L的390需补充500 mL的硝酸即可稳定其pH值在工艺X围之内。

添加时可通过人工或机械自动添加。

4.钝化时间的控制:钝化时间一般为20~60秒,生产中不同生产厂家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调整处理液的浓度及依据颜色的标准来确定钝化时间。

一般20~30秒即可。

当其它条件(浓度、温度、pH值等)一定时,钝化时间短,膜的厚度则薄,而且膜色淡、耐蚀性差。

当钝化时间过长时,膜层将变得疏松多孔,结合强度低,耐蚀性降低。

5.钝化膜的老化处理:钝化剂最后一道热水洗的温度一般控制在70~80℃为宜。

烘干时的温度最好控制在75~85℃(烘干时间为10~15分钟)。

当温度太高时,钝化膜层耐蚀性能下降。

1)连续生产时,槽液中Zn2+会不断积累,当含量大于15g/L时,工件内壁容易出现碎花、黄斑及外壁起雾,此时可采取抽掉底部10%的处理液并用钝化液重新补充调整即可连续生产。

2)生产中每班至少要用磁铁吸取掉入池底的工件,以免Fe2+含量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