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十三、未有天才之前(2课时)》教学案华
东师大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
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第2课时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问题: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问题: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
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
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
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
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问题: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问题: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
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十九、陈情表(2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
版
第1课时
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
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推重孝道,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用孝来维持天下安定,因此李密屡被征召。
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为此,李密上《陈情表》,乞求终养。
题解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词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陈”意指陈述。
“情”可理解为: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课文理解
落实字词
第2课时
结构与思路
一节:陈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表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
二节:说明前几次被召都不应召的原委,希望获得谅解。
三节:从晋朝的治国主张角度,说明自己侍奉祖母不是故意为难,而是遵奉朝庭的原则办事。
四节:补充说明自己还有为朝廷效劳的机会,留有余地。
主旨: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深层内涵挖掘
《陈情表》奏效的关键
据《晋书》记载,司马炎读了《陈情表》,不仅准许了李密的请求,还为嘉勉他的孝心而赐给他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
《陈情表》奏效的原因不仅在于李密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孝顺之心打动了对方,更在于李密将奉养祖母的举动纳入到“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帜之下。
晋武帝司马炎是以逼迫魏帝“禅让”的方式成为新朝之王的,难言“忠君”之义,故而大力提倡孝顺之德,以标榜朝廷的教化之道。
晋武帝曾为父行三年丧礼,而且他下令举荐人才的六条标准中,“孝敬尽礼”“友于兄弟”占了两条。
所以李密以孝养祖母作为辞谢征命的理由,就不仅说明了个人的困难,也迎合了朝廷的要求,更反被动为主动,置晋武帝于不得不答应请求的境地之中了。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进退有据
皇帝召做官,不去是不识抬举,将面临极大风险。
故而先陈情,表明自己身不由己。
再论理:圣朝以孝为本;自己想做官,并不想博取空名;今天不去,并不等于明天也不去。
全文逻辑严密,滴水不漏,态度谦虚而又不卑不亢。
既不示错于人,又没有冒犯伤害他人,是“夹缝中做文章”的典范。
•2、融情于事,寓理于情
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3、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
全文以四字句为主,简洁清亮,骈散相间,参差错落,文笔流畅,音韵和谐。
对偶句语意凝练,比喻句生动形象。
但又能不见雕琢痕迹,自然真切。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