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结合现状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永不停息,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
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
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
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
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
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
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
在现实中这种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是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以上,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联系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比如说人的普遍性:会说话有语言能思维会创造使用劳动工具等等,这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一般,为和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都有这种特征。
而男人、女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大人、小孩等等都是个别,是特殊性,是人的一种,这种个性就包含了人的所的的共性(会说话有语言.....),而个性特殊除了包含一般与共性之外,还有一些是自已独有的,不是所有共性都有的因此说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虽说没有将事物的本性与个性表达完全,但他的实践论里却很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过去与发展的将来,而这些虽说过于抽象,但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自己的依据,没有思考则没有理论,没有思考也没有一切行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而我们不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淆开来,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个朋友向我指出的一个缺点,因为我经常会犯这种很幼稚的错误,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很幼稚,而是我本人的思想很幼稚,也就是说,某些普遍的现象其实并不幼稚,而对于这些现象处理的方式却时常幼稚,这便是将矛盾的特殊性代替了其普遍性,并被大多数人特殊地对待了,所以产生了诸多的更进一步的繁杂的矛盾!就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来说吧,大多数的家长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他人强,一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则也算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衣食无忧,三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了无牵挂与烦恼。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指望的便是孩子们,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种愿望是没有错的,而实际中的一些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却往往用幼稚的方式方法去实践自己的愿望,以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他们便是混淆了事物本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优越为什么会称其为优越,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而特殊性为什么称其为特殊性,正是因为它的极少性、出众性。
芸芸众生,就说明了人类数量的繁多,在众生之中出人头地的希望指数是极为渺小,而有几个人会认知这点,而心甘情愿地普遍化自己,普通化自己的愿望与目标呢,因此,孩子在家长与老师的怂恿下,失去了分辨能力与取舍能力,他们只好汗流夹背地、杯水车薪地埋头苦干,在这其中也完全丧失了身体与心理喘息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让辛苦的世界观指导着几乎所有的人们,盲目地往前冲,也正是这样的矛盾,使中国出现了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自伤的数量居世界之首。
还有我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前天晚上,看到江西五套一个节目,讲述的就是记者捕捉到的真实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医生,在离休之后,却离家出走,与相惜几十年的妻子形同陌路,当她通过记者找到了他,他却宁愿以孤独的影子屡屡离去,也不肯顺从那含辛茹苦的并愿意委曲求全重归于好既往不咎的结发之妻,这样的情感故事不胜枚举,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我们就能从此以偏概全吗,能就此得出“男人便是背信弃义之人”的结论吗,故事中的男人只对记者重复他的一句话,“不要听从一面之辞!”可见,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的忧伤。
而这种情形便是感情世界的特殊性,人们习惯拿普通的看法与理解来判断人与事的错与对,其实,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包括男人对女人的感觉,也包括女人对男人的态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路很宽,为什么偏偏就要狭路相逢你死我活呢,所以说,普通的思维方式能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吗?肯定不能!记者们只能提出问题与场景,而结果不一定会殊途同归!还有很多朋友都说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巩俐甚至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提出了这个危及人类的最恶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被污染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环境,而这些污染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吗,人类吃喝拉撒都有新陈代谢,而社会要发展要创新要进步必然也有新陈代谢,这就必然出现诸如此类的垃圾,有具体的物质消费垃圾,更有精神方面的文化思想垃圾,现象恶劣,形势逼人,但又不能不生存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之中,(说到这里,突然有一点不能赞同余秋雨先生的看法,他说,人们在阅读文字当中,便是一种自食垃圾,他主张人们都去游历,去创造,去更新思想,我说,这还是片面性的,你叫一群大字不识的人们去游玩,去思索,能有什么收获呢,而要取得这种精神境界的攀登,不正需要先博览群书,吸引书中的精华,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境界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产生新的思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