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课堂教学信息化形式的特点(十)

讲课堂教学信息化形式的特点(十)

第四讲:课堂教学信息化形式的特点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陈越2008年10月4.1.3 多媒体课件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能够在课堂中实际操作的实验,尽量不用课件来替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科学现象,感悟科学规律,是学科学习的最佳方法。

有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或者实验装置尺寸较小,用肉眼比较难于分辨。

这时多媒体课件,可以作为教学中实验的补充,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逐步归纳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规律。

案例:高中化学学生实验课“胶体”[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2分钟)取3支洁净的试管,第一位同学在第一支试管中加适量冷水,第二支试管中加适量NaOH溶液,然后分别滴加一滴管的FeCl3溶液,第二位同学在第三支试管中加适量热水,加热煮沸后滴加一滴管的FeCl3溶液,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实验的操作规范,开始。

[提问]同学们,在三支试管中分别看到什么现象呢?(投影切换到某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学生回答]第一支试管中溶液呈棕黄色,第二支试管中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第三支试管中为红褐色液体。

[设问]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做第三组实验时并没有得到澄清的红褐色液体,这是为什么呢?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我们的探究。

[提问](手里哪着自己做的试管)大家一起告诉我,第一支试管中得到的是什么分散系?第二支试管中得到的是什么分散系呢?[学生回答]第一支得到的是FeCl3溶液,第二支得到的是Fe(OH)3悬浊液。

[讲解]第三支试管中得到的红褐色液体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胶体——Fe(OH)3胶体。

[提问]同学们,请在你们的实验报告上书写这三个化学方程式(2分钟)[用实物投影仪切换到某位同学的实验报告并分析正误][设问]胶体怎么定义呢?[阅读教材]胶体:分散系的微粒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又叫溶胶。

胶体的微粒就叫“胶粒”。

[讲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胶体无处不在,现在大家使用手边的电脑,来学习一下“生活中的胶体”。

[学习网站的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学习网站“胶体”上的内容,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提问]大家看了那么多生活中的胶体之后,我们能否把胶体归类?●什么是气溶胶,刚才看到哪些属于气溶胶?●什么是液溶胶,刚才看到哪些属于液溶胶?●什么是固溶胶,刚才看到哪些属于固溶胶?[提问]溶液稳定吗?透明吗?[学生回答]稳定、透明。

[提问]浊液呢?如果是悬浊液,长时间放置会形成沉淀;如果是乳浊液,长时间放置会分层,因此浊液是不稳定不透明的。

[提问]胶体透明吗?[回答]透明。

[提问]胶体稳定吗?[回答]稳定。

[讲解]我感觉部分同学对胶体是不是稳定不太肯定,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讲解]大家观察一下刚才第三支试管中的Fe(OH)3胶体,有没有出现浑浊?有没有分层?观察结果是没有发生浑浊和分层现象,说明胶体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

那么胶体为什么能够比较稳定的存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在U型管中注入的是Fe(OH)3胶体,管口各插了一支碳棒做电极,与12V 的直流电源相连,那么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是什么?(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我已经通电通了一段时间了,大家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阴极颜色变深。

[提问]阴极为什么会变深?[学生回答]浓度变大。

[讲解]说明Fe(OH)3胶粒在阴极聚集,这就是胶体的“电泳现象”,在直流电的作用下,Fe(OH)3 胶粒向阴极移动。

[多媒体课件应用]如果实验看不清楚,学生可以观看学习网站上电流现象flash课件。

[提问]Fe(OH)3 胶粒为什么会向阴极移动呢?[回答]Fe(OH)3 胶粒带正电。

注意哦,是胶粒带电,不是胶体,胶体本身不带电,就象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带电而溶液不带电。

[提问]大家如何将Fe(OH)3 胶粒带正电与稳定性联系在一起呢?[回答]胶粒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稳定。

[归纳]胶体微粒的表面积大,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容易吸附溶液中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对于Fe(OH)3 胶粒来说,吸附了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正电荷相互排斥,同种胶体的微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减少,因此胶体可以稳定存在。

[讲解]对于不同的胶粒,在作电泳实验的时候,会向不同的电极移动。

比如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会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向阴极移动;而一些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阴离子而带负电,向阳极移动。

[设问]大家再看看过了那么久,第三支试管中的Fe(OH)3 胶体稳定吗?稳定。

但是胶体的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破坏,生成沉淀或是冻状物,比如果冻,皮蛋等等,沉淀和冻状物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我们把这个称为胶体的凝聚。

那么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些方法使Fe(OH)3 胶体凝聚?[引导]胶体的稳定是因为胶粒吸附了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同种电荷,我们要使胶体凝聚,就是要将它吸附的电荷拆掉,大家讨论一下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回答]酸、碱、盐,加热,冷却。

[学生实验]现在大家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试剂,试试看,哪些方法可以使Fe(OH)3 胶体凝聚?取7支试管,分别注入少量Fe(OH)3 胶体,第一位同学做前四组,把Fe(OH)3 胶体分别浸入冷水,以及滴加Na2SO4溶液,滴加H2SO4溶液和加入蔗糖溶液;另一位同学做后三组,加热Fe(OH)3 胶体以及滴加NaCl溶液和NaOH溶液,逐滴滴加,你会有新的发现。

注意操作规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现在开始。

[讨论并分组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 滴加Na2SO4溶液,NaOH溶液,加热,滴加H2SO4溶液都会使胶体凝聚。

[提问]大家归纳一下有几种使胶体凝聚的方法?[回答]加热,加入电解质溶液。

[小结]我也归纳了一下,使胶体凝聚主要有一下三种方法:(1)加热——加速胶粒的运动,胶粒的碰撞机会增多;(2)加入电解质溶液;[多媒体课件应用]学生观察“电解质溶液凝聚现象”Flash课件,从而理解凝聚现象是由于电解质溶液中和了电性造成的。

(3)加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胶粒——加入电解质是中和了胶粒吸附的电荷[学生质疑]滴加H2SO4溶液时先有沉淀,后来沉淀又消失了。

[讲解]首先加入少量H2SO4溶液时,作为电解质溶液,可以中和胶粒的电性,使Fe(OH)3 胶体变成Fe(OH)3 沉淀,再滴加H2SO4溶液,发生的就是Fe(OH)3 沉淀和H2SO4的中和反应,沉淀就会逐渐消失。

[设问]同样是电解质溶液,加入Na2SO4溶液会使Fe(OH)3 胶体凝聚而NaCl溶液却不行呢?[回答]Fe(OH)3 胶粒带正电荷,受溶液中阴离子的影响较大,阴离子所带负电荷越多,凝聚效果越好,SO42-,比Cl-所带负电荷多,因此凝聚效果好。

[讲解]胶体除了电泳现象和凝聚以外,还有其他性质,比如在清晨的树林,我们可以看见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向地面时,会形成一束束光的通路,空气也是一种胶体,当光束通过时,空气中的灰尘发生散射,成为一个个发光体,无数发光体就形成了明亮的光路,这就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讲解]如果在超显微镜下观察胶粒,可以观察到胶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胶体的布朗运动。

[讲解]胶体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广泛的,对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胶体的“应用”。

[学习网站的应用]学生浏览学习网站中胶体应用的相关内容,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胶体,了解了胶体的几点性质以及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还有许多课题有待大家思考。

案例评析:本课是一堂化学学生实验课,在教学中使用了两个Flash课件“电泳现象”和“电解质溶液凝聚现象”,这两个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一个课件解释了电泳的过程,一个课件说明了中和电性是电解质溶液凝聚的原因,对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课没有使用课件来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体现了化学学生实验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还建立了学习网站,为学生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丰富了本课的教学资源。

(二)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课件,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一般需要较多的时间,许多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和水平也较一般。

如果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那将能大大提高备课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利用现成的课件时,需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教学要求,对课件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以发挥课件的最大功效。

案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网上下载的《大洋环流》课件(南宁五中莫武制作),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世界液压流模式图与课件中洋流动态分布图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实际吻合程度,归纳出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以及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南半球西风漂流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通过教学应用,既节约了制作时间,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大洋环流”课件进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过程如下:1、打开“大洋环流”课件,在主菜单中,执行“大洋环流”——“洋流分布”选项,出现空白世界地图。

点击空白地图下方的四个红色按钮,空白地图上依次出现中低纬度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西风漂流和季风环流(动态箭头表示)。

学生活动:请学生仔细观察,运用已学的世界洋流模式图与课件画面所显示的实际世界洋流图进行比较,找出相吻合的海区和不相吻合的海区。

世界洋流与模式图相吻合的海区有: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

世界洋流与模式图不相吻合的海区有:北印度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2、在主菜单中,执行“大洋环流”——“中低纬度环流”选项,出现标题文字“以副热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接下来展现以太平洋为例的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有关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如风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的影响及风海流的概念、成因。

最后画面以红、蓝两种颜色的箭头显示太平洋的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洋流方向和性质,并标注洋流名称。

学生活动:请学生观察归纳出以太平洋为例,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分布规律及环流东部西部洋流性质: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外),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

3、在主菜单中,执行“大洋环流”——“中高纬度环流”选项,出现标题文字“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接着展现以太平洋为例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画面以红、蓝两种颜色的箭头显示太平洋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的方向和性质,并标注洋流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