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从曾国藩看人格修炼
一,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曾国藩出身寒微,身处清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动荡年代,以学问和修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反复磨砺,以一介儒生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第一名臣”。

他在人格修炼和处世方面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近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曾国藩的个人要求
曾国藩为官处世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三,个人要求对其影响
事业上,曾国藩对自己的这些要求为他在事业上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对于曾国藩来说,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为官之道不过在于对人,对人则分为两类,即对待上级与对待下级。

曾国藩曾说:“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

”待人以诚以敬,处事心平气和,居官而耐烦,自然会受到上级的重用。

对待下级,曾国藩也有经验“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

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

”也就是说,对待属下的方法,有两个方面应该宽。

应该宽的:一是使用银钱之事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钱财充裕的时候,要挥金如土,一掷数十百万;当穷困窘迫的时候,也要慷慨解囊,分利于人,而自甘困苦。

二是不与人争功,遇到打了胜仗,要将功劳全部归之于别人,遇有保举的事,就通过保举优奖笼络人。

如此行事,必定受到下属的拥戴,自己的政权便也可以稳固了。

健康上,曾国藩的个人要求也有助于他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养身学价值。

所谓养生,全在一恒字,饮食起居有规律,适当地锻炼,便可养生。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这样好的生活规律使得他身体健康。

另一静字则用来修心。

学会自我沉淀,时时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动怒,不动气,不着急,不紧张,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使得他心理上也能够健康长久。

四,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5、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9、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10、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1、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2、作字(早饭后作字。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3、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五,体现曾国藩个人修为的小故事
曾国藩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他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

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曾国藩在用人上也是相当成功,他对别人也严格要求,能过从细节上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

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国藩给三个人分派职务。

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

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

李鸿章说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还没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

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无需多少开创精神和机变的事情。

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

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即是淮军勇将,
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六,曾国藩的个人修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曾国藩严格的个人要求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光辉与荣耀,那么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呢?“求缺持盈”、“常存反省”、“慎独”这些延续了千年的话题还会一直流传下去,永不过时。

求缺持盈,曾国藩认为,天地的盈虚交替与人世的盛衰变化是自然的规律。

他特意将自己的书舍取名为“求阙斋”以示自警,表达追求求缺持盈保泰的境界。

他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他把求缺持盈作为重要的处世准则,从知天乐命,宽阔胸襟的角度来修身处世。

综观曾国藩早期任京官的仕途历史,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之中人格、学问和治术不断磨合和基本定型的时期。

此时,他的“求缺持盈”人格修炼观的确立,与其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毁誉密切相关,也是他自强不懈而又谨慎持重的精神支柱。

常存反省。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传统儒家提出了克己内省、改过迁善等具体方法,而其核心是强调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曾国藩按照这一修身之道,也时常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所以要
想修得慎独工夫,首先要做到不自欺,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也应该克己以正,在“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不自欺,达到心安的境地,则内心一定能俯仰无愧,“快足宽平”之感自然产生,精神自然愉悦。

在曾国藩的慎独工夫中,是在“隐”、“微”处下工夫,克制自己的欲望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由于人们内心无尽的欲望才会滋生出无数“心贼”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妄为的邪念,形成肆意妄为的恶习,而养成欺人的习惯,欺人更是欺骗自己,欺骗自己的良心。

曾国藩通过这种常存反省的做法,使自己能够达到身心泰然这样一种和谐状态。

当然,关于曾国藩的修身立德之道,在其一千多封家书中可谓不胜枚举。

曾国藩在这样不断地自省中,从维护名节和官德的高度从严自律,强调行为的自觉性,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力行道德修养之道,铸就了自己非凡的道德人格。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像曾国藩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关注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也终将在人格修炼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徐素玮
13514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