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命名规则
五、中药的概念及分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广义的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用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的总称。 (三)中药、西药的区别:
中、西:非质之别,乃义之别 毒、药:非质之别,乃量之别 中药西用(青蒿素)、西药中用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数目众多,中药之名,一物之号, 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认识各异, 命名规则,或言其形,或言其性, 或言其质,智慧之化,经验之果, 细究其源,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教研临商,颇受其益。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内容分散、更须考证
1、散见于医药书籍,较难收集 2、《本草纲目》并非包罗万有 巴戟天、青葙子、石斛、葶苈子等, 时珍曰︰“名义殊不可晓。” 3、需大量时间、精力考证。
四、本课程开课目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了解中药药名命名的种类
4、谓脂不是脂 酯 五灵脂:复齿鼯鼠的粪粒。 补骨脂: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5、谓石不是石 浮海石: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 淡秋石: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凝结物。
6、谓肾不是肾 海狗肾:海狗的带睾丸阴茎。 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无可借鉴
(五)以气、味命名中药:
– 中药有各种不同气味,气有香气馥郁, 有臭而难闻;味有辛、甘、苦、酸、咸、 淡等。中药以其特有的气、味来命名, 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 气:丁香、小茴香、鱼腥草、败酱草、 臭梧桐。
– 味:细辛、甘草、苦参、大戟、酸枣仁、 咸秋石、淡竹叶、五味子、白鲜皮、麻 黄。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2、谓草不是草 冬虫夏草:真菌实体+蝙蝠等幼虫尸体。 风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
3、谓砂不是砂 实际上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望月砂:野兔的粪粒。 砂 仁: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以颜色命名中药:
以其特有的或加工后的颜色命名。 红色:红花、红藤、丹参、朱砂 白色:白前、白薇、白芷、薤白 黄色:黄连、黄芩、黄柏、黄芪 黑色:乌梅、乌药、玄参 青色:青皮、青蒿、青黛 紫色:紫草、紫花地丁 双色:金银花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以质地命名中药:
多少种?怎归类? (二)熟悉常用中药药名药名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以《中药学》课程为蓝本,熟悉300多种, 多讲正名,少讲别名、商品名。 (三)培养识别中药起名缘由及涵义的能力 本课不讲授的中药,5味,期中1次作业。 (四)提高学习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的兴趣 可加深记忆、触类旁通。如刘寄奴:宋武 帝刘裕少年时勇斗巨蟒,巨蟒用草药疗伤, 牢记刘寄奴为“治金疮之仙药”。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随着时间之推移,很多中药名称其原意已不 被今人所理解,甚或牵强附会,歪曲本意, 万万不可望文生意。譬如: 1、谓子不是子
“子”一般是指种子类药材。 没食子:没食子蜂寄生在树的虫瘿。 天癸子: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
五、中药的概念及分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从原始社会起,寻找食物,治好疾病,是药 物产生的最初过程。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传说,是人 类有意识寻找药物的开始。
(一)狭义的中药:是我国人民特有的防病 治病的物质,为与西方药物区别,称中药。
一般分四大类:
动物类、植物类(本ຫໍສະໝຸດ )矿物类、其他类(血余炭、牛黄等)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内容散见于一些教辅中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无可借鉴
1、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内容散见于医家名著中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无可借鉴
2、因之前不是一门课程: 无师可请教 无教案备课 无讲义可学 无课可先听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以药用部位命名中药 :
因取植物、动物的某一部位入药而命 名的。 葛根、桂枝、竹叶、旋覆花、枳实、 牛蒡子、荔枝核、橘皮、麦芽、鳖甲、 水牛角、血余炭、熊胆、虎骨。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欢迎选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本课程决定开课的原因
(一)源于尴尬
(二)名不正,言不顺(识人先晓名)
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三、决定开课后遇到的困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黄 连、金银花、白头翁、 石 膏、荔枝核、麻 黄、 当 归、夏枯草、车前子、 高良姜、何首乌、槟 榔。
以其冰凉、轻浮、滑润、柔软、多刺等 特有的质地命名,提示着某种中药实质 ,给人以辨别的要点。 冰片、滑石、紫菀、沉香、赤石脂等。
六、本课程中药药名来源的种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以形态命名中药: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 独特之处,因此人们常常以它们的某 种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而命名。 佛手、半边莲、垂盆草、 人参、钩藤、乌头、白头翁、 牛膝、百部、丁香、马齿苋、 丝瓜络、鸡冠花
四、本课程开课目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完善课程设置
中医院校都无此课程; “老四所”之一,当仁不让。 (六)有助学生更全面掌握中医药知识 中药学、方剂学课程不讲或少讲 只知中药功效、主治、方剂配伍等,不够 应熟悉中医药历史方面知识 中药名蕴藏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分析和研究,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