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三、练习设计新颖,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第四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价值规律,刻刻用到价值规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加深其理解。
十一、帮助和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支配着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值规律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在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应从动态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规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七、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及练习法等。教学手段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媒体应用Hale Waihona Puke 析设计意图效果评价
一、[情景导入,发现生活]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西瓜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价格高而在炎热的夏天便宜;就是在夏天连续几天下雨之后西瓜的价格又会下跌,等等有关商品价格的奇怪现象。
环节一:从生活情景导入
环节二: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环节三: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环节四: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资源准备(教学具):
1、教师:课本、CAI课件。
2、学生:课本。
3、教学支持资源:幻灯演示课件
4、网络资源: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价格变化与商品的供求变化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拓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相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教师归纳: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来进行的,价格不会无限地上涨或者下跌。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从一个长期过程来看,价格平均起来应与价值相符(不一定完全相等)。
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展示幻灯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所以说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综合上述分析,请同学们一起总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理解这个问题应从两个角度上把握:一是侧重从生产领域角度讲商品价值量的形成和决定;二是侧重从流通领域角度讲价值量的实现。只有通过流通领域的交换,商品的价值量才能实现。如何实现呢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所以,这两方面内容密切相联。
价值规律的应用性很强,所以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养成很重要。
二、价值决定价格
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辆汽车的价格高;即使供过于求,一台彩电的价格再降,也不会比一台普通收音机便宜。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某一商品的价值量大,也就是其含有的劳动量多,从而也就要交换到等量的劳动量,用货币表示,其价格就高。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是不相等的。通过对这一反差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长远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十二: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根据人教版教材高一经济学中的一课。这节课我注意了组织教学,准备充分。在整体设计上应用多媒体手段来介绍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学生对教师介绍的资料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初步有了了解,所以学生在进行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时都是很认真的,整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运用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欣赏,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从面进入本课的主题。
一:商品价格与其供求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1~3题。
教师在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1、下雨之后,人们对西瓜的需求量会减少,而西瓜的供应量仍会维持原状西瓜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跌。
2、冬天生产西瓜的成本会大大增加,能供应的数量有限,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价格肯定会上扬。
3、学生列举生活中价格变化的事例。
其中供求对价格的变化正是我们现在要重点探讨的,请看图示:
(展示课件)
(教师根据课件逐步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卖者和卖者就会展开竞争,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和买者就会展开竞争,商品的价格自然会涨。
一、很好的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计算的意义
经济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经济,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了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规律的意义,培养学生用生活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经济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情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探索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之间相互竞争,提价,从而形成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之间相互竞争,消费者持币待购,从而形成买方市场
由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真正反映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之间关系的图示应该是:
所以说,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一些对于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与构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案例名称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科目
思想政治
教学对象
高一
提供者
王志杰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学科中的一课时内容。
2.这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重要内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价值的决定、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五、教学环节设计及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与构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然而,即使供不应求,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辆汽车的价格高;即使供过于求,一台彩电的价格再降,也不会比一台普通收音机便宜。这又是为什么呢最终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展示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价格有什么决定。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可以说与商品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与他有关。例如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量的决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由此可见,虽然供求会影响商品价格的涨跌,但商品的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规律有两个要点,这就是第一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学们,现在我手中有一辆自行车,如果你拥有一辆小汽车,你愿意与我的自行车交换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下一个话题)
你们不愿意交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们觉得这样换你们会吃亏,因为你们知道: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正是价值规律的第二点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帮助学生克服错误认识,树立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已有较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形成。
2.在前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有关的经济基本知识,对商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商品有关的价值规律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而这节课可以说是前几节课的总结,所以学习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专家建议二:瓜农们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注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
展示幻灯片
让学生初步的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从而为生活服务。
规律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但前提就是我们对他的真确认识。
六、[课堂小结]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1.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2.价值决定价格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4.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多媒体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