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安全防护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避难硐室有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
永久避难硐室为事先建造,其内备有供避难人员呼
吸用的供气设备、自救器、药品和饮水等。
永久避难硐室构筑于井底车场和采区附近,多设在
采区安全出口的路线上,与工作面的距离根据矿井 生产的具体条件而定。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远距离放炮措施实施要求
(5)应采用挡栏设施降低震动爆破诱发突出的强度。 (6)远距离放炮应一次全断面揭穿或揭开煤层。如果未能 一次揭穿煤层。在掘进剩余部分时(包括掘进煤层和进人 底(顶)板2m范围内),必须按远距离放炮的安全要求进 行爆破作业。 采取金属骨架措施揭穿煤层后,严禁拆除或回收骨架。 揭穿或揭开煤层后,在石门附近30m范围内掘进煤巷时, 必须加强支护。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远距离放炮措施实施要求
(3)远距离放炮必须由矿技术负责人统一指挥,并有矿山 救护队在指定地点值玫,爆破30min后矿山救护队员方可进 人工作面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确定采取恢复送电、通风、 排除瓦斯等具体措施。 (4)远距离放炮必须采用铜脚线的毫秒雷管。雷管总延期 时间不得超过130ms,严禁跳段使用。电雷管使用前必须 进行导通试验。电雷管的联接必须使通过每一电雷管的电流 达到其引爆电流的2倍。爆破母线必须采用专用电缆,并尽 可能减少接头,有条件的可采用遥控发爆器。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突出矿井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二)防突反向风门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一、突出矿井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护措施: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发生煤与瓦斯 突出时,突出的煤体和瓦斯气体及能量对作业工人可能造 成的伤害的一种有效的防范和阻止。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有关要求 为降低放炮诱发突出的强度,可根据情况在炮掘工作面安 设挡栏。挡栏可以用金属、矸石或木垛等构成。金属挡栏 一般是由槽钢排列成的方格框架,框架中槽钢的间隔为 0.4m,槽钢彼此用卡环固定,使用时在迎工作面的框架上 再铺上金属网,然后用木支柱将框架撑成45°的斜面。一 组挡拦通常由两架组成,间距为6~8m。可根据预计的突出 强度在设计中确定挡栏距工作面的距离,档栏可用金属、 矸石、木构成。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防突反向风门
概述
反向风门是指打开的方向与安设该风门的掘进工作面发生 煤与瓦斯突出时突出瓦斯冲击流动方向相反的风门,它是 为了防止突出时瓦斯逆流进入风道而安设的风门。
反向风门在平时是敞开的,其在放炮时关闭,放炮后有 关检查人员进入检查时,必须把风门打开顶牢。 反向风门安设在掘进工作面的进风侧,以控制突出时的 瓦斯能沿回风巷进入回风系统。反向风门由墙垛、门框、 风门和安设在穿过墙垛铁风筒中的防逆流装置组成
“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 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 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 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安全规程》和《防突规定》规定了避难所、反向风门、挡 栏、远距离爆破、压风自救系统等措施以及防护装置的施工要 求和安设要求。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临时避难硐室是利用工作地点的临时巷道,硐室或两 道风门之间的巷道由避难人员临时修建的。 临时避难硐室机动灵活,修筑方便,正确地选择修建 临时避难硐室的地点,往往能对受难人员发挥很好的 救护作用。 在进入临时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矿灯 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发现。 待避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和空气 消耗,借以延长避灾时间。硐室内除留有一盏灯照明 外,其余矿灯应全部关闭。在硐室内可间断地敲打铁 器、岩石等,发出呼救信号。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防突反向风门
措施施工工艺与要求
反向风门距工作面的距离,应当根据掘进工作面的通风 系统和预计的突出强度确定,但反向风门距工作面回风 巷不得小于10m,与工作面的最近距离一般不得小于 70m,如小于70m应设置至少三道反向风门。 门垛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构筑,选用钢质薄壳反向风门或 钢铁门框与有加角钢的木质带铁皮的风门。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是在采掘工作面发生明显的煤与瓦斯突出
预兆或发生突出时,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避灾和等待救援 的自救装置。 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一些突出矿井设置了利用压 风管路向遇险矿工供给压缩空气的各型压风自救装置, 波兰在采区巷道安设了AW-412型压风呼吸站,日本在采 区巷道安设急救袋,前苏联在采区巷道安设空气-3型急 救供风装置、在回采工作面安设空气-2型急救供风装置。 英国在回采工作面设置压风自救装置,紧急供风装置固 定在运输机靠采空区一侧,供入的压风压力为0.2~ 0.24MPa,经过净化后进入送风器。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有关要求 《防突规定》: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 工作面必须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 石门揭煤采用远距离爆破时,必须制定包括放炮地点、避灾 路线及停电、撤人和警戒范围等的专项措施 在矿井尚未构成全风压通风的建井初期,在石门揭穿有突出 危险煤层的全部作业过程中,与此石门有关的其他工作面必 须停止工作。在实施揭穿突出煤层的远距离爆破时,井下全 部人员必须撤至地面,井下必须全部断电,立井口附近地面 20m范围内或斜井口前方50m、两侧20m范围内严禁有任何火 源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一)远距离爆破 有关要求 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用远距离爆破时,放炮地点必须设在进风 侧反向风门之外的全风压通风的新鲜风流中或避难所内,放 炮地点距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曾经发生的最大 突出强度等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300m;采煤工作面 放炮地点到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但不得小于100m。 远距离爆破时,回风系统必须停电、撤人。放炮后进入工作 面检查的时间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情况确定,但不得少于 30min。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防突反向风门
措施施工工艺与要求 反向风门设置技术规定
反向风门设置技术条件必须紧密结合与掘进面关联的巷 道布置、通风系统、煤系岩层的地质条件、作业方式、 邻近采区及矿井以往突出资料等情况。 按照《防突规定》要求,反向风门的组数应根据掘进工 作面的通风系统和预计的突出强度确定,同时要求每组 反向风门至少构筑两道,风门之间距离不得小于4m。 对于曾发生千吨以上特大型突出矿井,在突出危险区进 行采掘作业时,应在进风侧靠近回风口选点再设置一道 反向风门。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
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 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 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 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 敏可靠。 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 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 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 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防突反向风门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二)防突反向风门
措施施工工艺与要求 反向风门设置地点
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在突煤层中进行采掘作业时,在
突出危险区必须安设反向风门 风门必须安设在掘进工作面的进风侧,据工作面回风口 不小于10m 上下山过煤门或接近突出煤层掘进时反向风门必须设置 在进入倾斜巷道的水平巷道内 按照《防突规定》要求,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 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必须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 风门。风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m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避难硐室是煤矿井下发生灾害、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
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而设立的避难场所。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为入井人员配 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min的自救器。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 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m时,必须在 距离工作面5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 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 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 室或救生舱。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完善的防
尘供水系统;除按照《安全规程》要求设置三通及阀门 外,还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 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 提供应急供水的要求。要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 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
二、安全防护的措施
(三)避难所与压风自救系统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
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 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 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 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 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制 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