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凸显五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即扎实的课。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

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

同时他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好课三味——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简明。

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

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

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

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

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1.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

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

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边十分正常的。

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

鼓励学生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

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

“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进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

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

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

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