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模型教学案例

建筑模型教学案例

初中劳动技术从“学技能”到“学技术”华丽转身
--《建筑模型》中的图样设计
【主题内涵】
在国家课程新标准中,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学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操作”层面,而让学生进行设计,探究,让学生的操作过程成为手脑并用,充满创新与探究的学习过程。

【案例描述】
以七年级下《建筑模型》为例,建筑模型共采用3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了纸工艺加工技法并设计了建筑草图;第二课时是在草图的基础上,设计可以制作用的平面展开图;第三课时是根据图样来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

本课为第二课时,在前面所学的纸工艺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模型的平面展开图。

在以往的课堂中都由老师提供图样,讲解后学生来依样操作的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固有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通过培养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创作模型图样,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技术素养。

教学目标:
1、分析模型结构,掌握每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尺寸关系。

2、能根据上节课同学设计的模型草图,更进一步地设计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设计。

教学难点: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设计。

教学准备: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工艺技法,请同学们来说说有哪些技法?
生:有折、切、卷、粘合、插接这五种技法。

师:(出示图片)这一栋栋美丽的建筑,都是同学们的作品,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来做个小小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一个小家?
生:是的,很想试试。

师:我们手上的材料是卡纸,是一个平面,而我们要制作的是一个立体模型,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呢?
生:我们把图样剪下来,然后粘贴就可以了。

师:说得非常好,剪好图样,进行粘贴,就可以把平面的卡纸变成立体的模型了。

那大家说说图样从哪里来呢?
生1:老师会发的。

生2:我自己来设计。

师:有些同学很能干,愿意自己来设计,非常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个小小建筑师,给自己设计一个家吧。

这个图样,就要靠大家自己来呈现了。

(设计目的:复习纸工艺技法,为本课做准本。

通过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图样的解说,顺利地转到本堂课的知识点
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物分解,设计指导
1、分解实物,分析结构特点。

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幢小小建筑模型,请大家谈谈自己的制作构想。

生1:很难,我想不出来。

生2:我想先做那个屋子吧。

看上去像相对简单些。

生3:据我观察,都有屋顶和墙。

师:说的很好,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模型时,大家都不要害怕,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它,就会发现再复杂的模型都可以分解为最基本的结构。

我们现在来分解这个建筑。

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生:有3个部分。

主屋、阁楼、门廊。

师:说的很好,那么每部分又能如何来分解呢?
生:可以分成屋顶和墙体。

师:同学们正确地分析了模型的结构,所以我们无论要设计什么模型,都先要把模型拆分成各组成结构,然后再分解成基础部分。

这是一个从“体——块——面”的转化。

我们做好了分解,接下来就来设计各部分的平面展开图吧。

这是我们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学生对事物的探究,一般都是从观察开始的。

每一项科学探究活动都离不开观察的支撑或参与。

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在观察中初步了解事物,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开始对事物进行探究。


2、平面展开图的设计。

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主屋开始分析,首先请大家想象屋顶展开形状,并请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

师:请大家思考,要进行制作的话,这样一个长方形可
以吗?
生:缺少折叠线。

师:对,画的实线是剪切线,要能够制作还要加上折叠
线,用虚线来表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经过分析后,屋
顶的平面展开图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生:有个问题,屋顶光秃秃的,怎么和墙连在一起呢?
师: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留个悬念在那里。

师:接下来,我们来对主屋墙体进行设计。

谁来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生1:它有好几个面组成。

生2:它是两两相同的。

生3:它的一个面是个长方形,还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再加个三角形。

师:大家都观察的很仔细,我来总结一下:我们这个墙体有四个面,前面和后面是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左面和右面也是相同形状和大小的。

其中一个面是长方形,另一面是像个“山”字形状的,我们叫它山墙。

师:谁上来画一下?
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师:大家看看,要来进行
制作,这样画够吗?
生:不够,他漏了黏贴边。

师:对,墙体要能围起来,
必须要靠黏贴边。

那么刚
才的屋顶为什么不需要
呢?
生:因为墙体上做黏贴边,可以把屋顶粘起来。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主屋的平面展开图设计。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下阁楼和门廊部分的平面展开图,画好图后,进行展示。

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生:派代表上台来发言,汇报研究情况。

师:每个小组都很有想法,阁楼的墙体,大家说出了不同的看法,非常好。

我们在制作中,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样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都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创意。

师:无论设计怎样的模型,都还是有几个共同注意点:a、先观察墙体外形。

b、折线和黏贴边别忘记。

c、各墙体比例恰当,门窗位置适当。

d、可以在屋外做适当装饰。

(设计目的:改变以往的模仿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手脑并用、充满探究和富有生机的学习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学习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


三、动手操作,适时反馈
1、请根据大家设计的草图进行平面展开图的设计。

形式一:自己独立完成。

形式二:选择伙伴合作完成。

2、教师在教室没巡视,给予及时指点和鼓励。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教师能对症下药,达到最好效果。


四、展示评价,改进创新----质疑再探
1、请同学上来展示作品,说说设计意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进行评价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

2、师:给大家留一个回家作业,怎样进行各墙面的精细加工呢?
3、结束语
(设计目的:以多种方式来展开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结经验,可以获得多角度的思考,获得再次创新的支点。

【拓展思考】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重模仿轻思维,学生都是按照老师提供的样本,依样画葫芦,作品都是大同小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个性地体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如何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有几点可供参考:
一、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本堂课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所以首先要思考:本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

在《建筑模型》课中,以前的模式都是老师发图样,学生按照图样剪、贴制作。

现在就要思考在这个内容中,建筑模型设计最重要的是平面展开图,那是否可以让学生来自行设计呢?从而我确定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学会设计平面展开图。

二、教学过程中突出探究性。

在本课中,围绕着设计这个主题,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成为“工程师”,而不是“操作工”。

三、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探索精神。

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思想,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设计想法,得到成功的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