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中国对策的文献综述摘要:由于中国劳动力廉价,加工品价格低廉,很多国家都对中国个商品采取过反倾销的贸易手段,但是反倾销是当自己贸易遭受了冲击是采取的手段,关税壁垒一直都处在比较主流的保护本国市场,但是效果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变弱,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来达到直接保护生态环境或本国市场的目的。
因此“绿色壁垒”逐渐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绿色壁牟(GreenBarrier),亦称“环境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丁各国,是指进几国为了保护一然资源和牛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由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措施构成的严格的环保制度体系,以直接或间接没置的障来碍限制产品进U的新型贸易壁牟。
绿色壁垒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绿色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等。
关键词:绿色壁垒对外贸易阻碍中国对策一、相关法律《关贸总协定1994》第20条“一般例外”在b款和g 款中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任何成员国都有权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序言中明确规定,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安全和保护环境,各成员国有权在其认为适当的限度以内,从技术标准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其根本安全利益。
《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中规定,为了保护人类、牲畜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各成员国有权采取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但不得违反非歧视原则。
二、绿色壁垒概论2.1绿色壁垒形成原因张婧(2010)认为:绿色壁垒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状况日趋严峻,许多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同时不断发生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越来越关注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绿色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是促进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现行的国际贸易框架下,传统贸易壁垒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它不仅受到国际条约的制约和国际舆论的谴责,而且还容易遭到对手的报复。
而近几年来。
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亟须一些能提高国外产品进口成本从而有效保护自身竞争力的新手段。
2.2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练薇薇(2010)认为:由于绿色壁垒在国家贸易中的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贸易争端不断增加,在今后的WI'O谈判中,绿色壁垒也必将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总体说来,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技术标准逐年提升。
第二是强制性法规数量不断增加。
在绿色壁垒的具体措施中,有很多是自愿的措施,如ISO 14000认证、各种环境标志认证,都是以生产者自愿申请为原则。
不属于强制性措施。
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强制性法规逐渐增加,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法律。
并在法律中规定,没有经过指定机构认可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如美国的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UL(保险商试验所,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认证,欧盟的CE(欧洲统一,Conformite Europeenne)认证、ISO 9000和ISO 14000认证。
第三是绿色壁垒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在最初的绿色壁垒中,大多数为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针对某种特定产品实施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关联性不太大,国与国之间的扩散效应也不十分明显。
但近几年来。
绿色壁垒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措施之间相互配合,绿色壁垒产生的扩散效应也越发显著,容易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甚至全球。
发达国家往往把持着利用“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El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技术、环境的劣势,更多的只能是被动接受,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深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晌吴建华(2001)认为:90年代以来,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以及世贸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走向自由化,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大削弱,现存的非关税壁垒受到严格的限制。
然而,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一种利用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贸易保护的倾向。
这种以环保为目的的行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带来了绿色贸易壁垒,保护了本国生产者,却对他国生产者和本国消费者带来了损。
对我国的影响表现王楠(2003)列举几个方面:1.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受绿色壁垒的限制将日益增多。
如我国的冻鸡肉因不符合欧盟的卫生检疫标准,欧盟曾决定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
尽管我国对欧盟区域化管理的法律要求采取了合作态度,划出畜牧业发展较好的上海市、山东省和吉林省为重点地区,投入数亿元资金进行企业整改和体系建设,但两年后仍未能达到其要求。
这充分反映了绿色壁垒的严厉本质。
日本于1999年初出台《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规定进口包括中国的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必须经过指定设备进行加热消毒处理。
这无疑会增加我国猪牛羊肉的出口成本。
从2000年下半年起,欧盟执行了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扩大了检测项目,大幅度提高了测量标准。
可见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深受国外苛刻的动植物卫生检疫要求的影响。
2.我国的机电产品深受进口国环保法规的限制。
由于我国的机电产品,如收音机、电视、灯具的出口居世界第一,并主要销往欧、美、日等国,而这些国家的环保法规涉及到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节能性等众多方面,实质上是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设限。
自1996年初欧盟对工业产品进入市场进行CE认证后,澳、美、加、德等国也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等实行认证制度。
因此,我国许多电器产品因没有认证而无法进入这些市场。
3.我国纺织品出口正受着苛刻的环保标准的影响。
1994年4月1日起,德国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凡违反此规定者视同犯罪,产品将被销毁。
这使我国正在使用偶氮染料的104种纺织品出口中断。
再如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欧洲的服装出口开始趋缓,其主要原因是服装的残留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
目前,纺织品和服装的绿色壁垒仍然有增无减,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组织正委托丹麦进行100%全棉T恤衫和棉聚酯纺产品加附生态标签的工作,这无疑会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雪上加霜。
4.我国医药出口也面临巨大的绿色壁垒。
出口到美国的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即依据《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的越来越严格的检查,而目前我国只有20多个厂家的单个品种能通过其检查。
5.我国玩具出口不断出现新的绿色壁垒。
1999年末,欧盟正式发布1999/815/CE指令,规定采用聚氯乙烯塑料(PVC)原料生产的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中,邻苯二甲酸脂类增塑剂含量最高值不得超过0.1%。
许多欧盟厂商更是采用高于“禁令”的标准,即要求邻苯二甲酸脂类增塑剂含量最高值为0.05%,甚至要求不含聚氯乙烯塑料,禁止进口的玩具也不再局限于“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范围。
同时,美国也正着手制定法令,对聚氯乙烯塑料玩具加以限制。
而我国出口的玩具大部分采用聚氯乙烯塑料,其中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占50%,并且近一半玩具销往美国,因此,所受的冲击将越来越大。
6.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也面对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我国出口产品的包装,与发达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相差较大,其越来越苛刻的包装要求对我国出口产品形成了严重障碍。
1998年,美、加决定对我国出口货物的木质包装进行检疫处理;1999年初,英国对我国出口货物的包装实行检疫新标准;同年下半年,欧盟也单方面对我国输欧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检疫标准。
按其苛刻要求,木质包装如经过熏蒸处理,成本将增加20%,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四、中国对待绿色壁垒的对策4.1迎接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
徐小然(2010)认为,要认真学习研究WTO等国际组织关于环境和贸易问题的宗旨、原则、协定和议定书,借鉴外国建立绿色贸易制度的经验,分析和把握全球绿色浪潮的新动向,遵守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制度,促使绿色产品出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把绿色贸易制度建设纳入整个贸易体制改革的轨道,促使中国的贸易体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中国要尽快建立外贸环境技术标准信息系统,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国各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和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
4.2迎接绿色壁垒的政策对策。
王树义(2002)认为,把环保纳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生产,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
4.2.1增加对绿色产业投入。
张红艳(2000)认为,绿色产业外部性和公益性强,技术含量高,需要投入大,因此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和其他优惠政策扶持。
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正确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制定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使绿色产业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
突破传统的融资模式,建立绿色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
4.2.2推行清洁生产。
TORSTEN F.BERND H(2005)认为,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环境标。
产品的认同度已经很高,在这种绿色消费意识的引领下,即使发达国家不进行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没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已经相当困难,更何况在实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环境标志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了。
因此面对绿色消费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也必须走清洁生产的道路。
开展清洁生产对于企业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有极大的推动力。
4.2.3加强环保教育。
姚梅镇(2007)认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新闻界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积极引导消费者在产品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置等方面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4.3突破绿色壁垒的产业对策。
吕品(2004)认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反映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环保水平,是一国经济、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一个缩影。
绿色产业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保证,又随着世界绿色消费浪潮不断高涨。
企业开发的环保概念产品成为各国、各地区以及各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之一,环保产业本身也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
我国应该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把绿色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绿色产品出口的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