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文稿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等,在食用菌的分类中隶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
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贸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人工种植食用菌之一。
大球盖菇的口感柔和清香、脆嫩可口,营养价值极高。
根据专家测定,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都包含在子实体中,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中多糖含量丰富,具有抗肿瘤活性功能。
经常食用大球盖菇可以有效防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如麦草、稻草、豆秸、玉米秸等约5亿-6亿吨,但其利用率却相当低,而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大球盖菇这项新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新技术把菌物化解秸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用秸秆种植大球差菇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特色食用珍菌——大球盖菇。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大球盖菇的子实体是单生的,只有少数为丛生,它们的个头中等偏大。
菌盖为肉质,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菌盖的外观近似半球形,其直径大约为5厘米左右。
幼时嫩子实体为白色,常有乳头状的小突起,随着子实体的逐渐长大,菌盖逐渐变为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有的菌盖上还生长有纤维状的鳞片,它们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成熟而逐渐消失,菌盖边缘内卷,常附有菌幕残片。
大球盖菇的菌肉肥厚,颜色雪白。
它们的菌褶是直生的,并且排列的非常密集,最初为污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灰白色,随着菌盖的平展,逐渐变成褐色或紫黑色。
它们的菌柄近圆柱形,靠近基部的地方较为膨大,柄长大约为5~10厘米,柄粗为0.5~4厘米。
菌环以上颜色污白,比较光滑,菌环以下的部分带有黄色的细条纹。
菌柄中实,有髓。
菌环膜质,较厚,位于柄的中上部,为白色,上面还具有粗糙条纹,深裂成若干片段,裂片先端略向上卷,易脱落,在老熟的子实体上就已经消失了。
它们的孢子印为紫褐色,孢子光滑,为棕褐色,椭圆形,还具有麻点。
顶端有明显的芽孔,厚壁,褶缘囊状,体棍棒状,顶端还有一个小突起。
2、生态习性野生大球盖菇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
人工栽培的在10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出菇期。
3、分布大球盖菇在自然界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地。
在欧洲国家,如波兰、德国、荷兰、捷克等均有栽培。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如福建、江西、浙江、云南等地。
4、栽培参数A、发菌菌丝培养温度为21~27℃;培养料含水量要求70%~75%;培养时间大约为30天左右;二氧化碳浓度>2%。
B、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10~16℃,相对湿度95%~98%;时间大约为18天左右;二氧化碳浓度<0.15%。
C、子实体发育期时期,即出菇时的生长温度为16~21℃,相对湿度要求为85%~95%;这一时期大约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二氧化碳浓度要求<0.15%,出菇两潮间相隔3~4周。
第二节菌种制作目前,大球盖菇纯菌种的生产方法都是在当地的食用菌研究所内进行生产的,而新区主要是靠引进母种或原种,因此,我们只需重点掌握好栽培种的制作方法即可。
1、母种培养基母种培养基是指马铃薯葡萄糖酵母琼脂培养基,主要是由以下配方所制成的:马铃薯300克(加水1 500毫升,煮20分钟,用滤汁)、酵母2克、豆胨1克、葡萄糖1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即可。
母种培养基需要按常规配制、分装、灭菌、接种和培养。
具体方法跟栽培种的培养方法是一样的,在接下来栽培种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将做详细的讲述。
2、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我们可以用78%的木屑、20%的麦麸、11%的糖、1%的碳酸钙来制作栽培种培养基。
之后,还要加入适量的水,以保证培养基的湿度为65%,理论上对湿度的掌握可能有些困难,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实际生产中的鉴别方法:先用手抓一把培养基,用力攥一下,将手松开后,培养基会变成团状,然后将土团仍到地上,它们会变成散沙状,这样就表明培养基的湿度正好合适。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装袋,将准备好的培养基倒入装袋机中进行装袋,注意,袋子不要装的太满,以便于下面接种工作的进行,装好袋以后,还要在袋口套上封口环,再将袋口塞满棉花,以将菌袋完全封闭好,这些工作都做完以后,我们要将菌袋放入高压灭菌器中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灭菌接近尾声时要求保温一个半小时后,再打开拍气开关,将气排出,然后再开盖取出菌袋,这样就可以准备接种了。
3、接种接种前要将菌袋、酒精灯、接种枪等放入无菌接种箱内,再放入药水进行彻底的环境消毒,这样,大约20分钟后就可以操作了。
工作人员要先用酒精将手擦洗一遍,然后再伸入无菌箱中进行接种的工作。
接种时,为了便于操作,通常是由两个人来配合进行的,首先,我们要将酒精灯点燃,再将原种或母种培养基的封口打开,接着将菌袋上的棉球拿下来,然后,用接种枪摄取原种并将它们放入菌袋中。
接种量最少为10%,通常,以15%~20%为最佳。
接种完成以后,我们要打开无菌箱,将接好种的菌袋取出后,放到宽敞、阴凉的培养室中进行培养,培养室的室温要求保持在20℃——28℃之间。
4、培养接种后,把菌种瓶或袋放在20~28℃培养室中培养。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几天后,菌丝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加速菌丝生长的方法是搅拌。
每隔3~7天摇瓶一次,把菌丝摇断,可以刺激菌丝再生,能保证菌丝生长旺盛。
第三节栽培管理1、栽培季节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
在我国华北地区,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
播种期宜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
2、栽培材料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机肥的培养料。
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
木屑、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挺好的。
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适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应是足干,新鲜的。
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霉菌和害虫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最高。
3、栽培方式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在室外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
或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所以栽培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非常好。
4、栽培场所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
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
A、栽培场地的选择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又方便的地方。
因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需要有水源。
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
②、在土质肥沃,富有腐殖质而又疏松的土壤菌床上种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产量。
③、宜选择避风、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
大球盖菇喜生在半遮荫的环境,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B、整地作畦首先在栽培场四周开好排水沟,主要是防止雨后积水。
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畦高10~15厘米,宽90厘米,长150厘米,畦与畦间距离40厘米。
成片建堆只要便于行走操作,间距可适当缩小,以充分利用土地。
C、场地消毒在整地作畦完成后尚未建堆之前应进行场地的消毒。
在畦上和四周喷敌敌畏。
若选用山地作菇场,必须撒用灭蚁灵、白蚁粉等灭蚁。
D、栽培方法前面的工序完成之后,就可以播种了。
1、在畦面上撒培养料草料厚度20厘米,最厚不得超过30厘米,也不要少于20厘米。
2、播种方法菌种块不要过碎,一般以鸽蛋大小为好。
菌种掰成鸽蛋大小,播在两层草之间。
播种穴的深度5~8厘米,采用梅花点播,穴距10~12厘米。
增加播种的穴数,可使菌丝生长更快。
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30公斤,用种量600~700克。
畦两侧翻土覆盖种子盖草建堆播种完毕后,在草堆面上加覆盖物,覆盖物可选用旧麻袋、无纺布、草帘、旧报纸等。
旧麻袋片因保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最好,一般用单层即可。
大面积裁培用草帘覆盖也行。
草堆上的覆盖物,应经常保持湿润,防止草堆干燥。
将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后覆盖在草堆上。
用作覆盖的草帘,既不宜太稀疏,也不宜太厚,以喷水于草帘上时多余的水不会渗入料内为度。
F、发菌期的管理温度、湿度的调控是栽培管理的中心环节。
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为70%~7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5%~90%。
在播种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温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①、菇床水分调节②、菌丝生长期水分调节菌丝生长阶段应适时适量的喷水。
前20天一般不喷水或少喷水,待菇床上的菌丝量已明显增多,占据了培养料的1/2以上,如菇床表面的草干燥发白时应适当喷水。
菇床的不同部位喷水量也应有区别,菇床四周的侧面应多喷,中间部位少喷或不喷,如果菇床上的湿度已达到要求,就不要天天喷水,否则会造成菌丝衰退。
③、菌床温度调节要求堆温在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这样菌丝生长快且健壮。
在建堆播种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时观测堆温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堆温出现异常现象。
此时,应将草堆的上半部分翻开,过2~3天后,再把草堆重新整理好,最好再补种一部分菌种。
如果堆温较高,但不超过30℃,只需把覆盖物掀掉。
培养料的堆温主要受气温的影响。
培养料是否需要预发酵处理,应根据栽培季节灵活掌握。
在夏未秋初,气温较高时宜进行预发酵,而在气温偏低堆温难以保持时就不要预发酵。
浸草后直接建堆播种,在温度偏低的条件下对菌丝的生长还可起促进作用。
另外,在不同季节栽培大球盖菇还可以通过场地的不同遮阳和通风程度来调节堆温。
G、覆土菇床覆土一方面可促进菌丝的扭结,另一方面对保温保湿也起积极作用。
一般情况下,大球盖菇菌丝在纯培养的条件下,尽管培养料中菌丝繁殖很旺盛,也难以形成子实体,或者需经过相当长时间后,才会出现少量子实体。
但覆盖合适的泥土并满足其适宜的温湿度,子实体可较快形成。
实际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选用质地疏松的田园壤土。
这种土壤土质松软,具有较高持水率,含有丰富的腐殖质。
厚度2~4厘米,最多不要超过5厘米,每平方米菌床约需0.05立方米土。
要求土壤的持水率达36%~37%。
土壤持水率的简便测试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变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适宜。
正常情况下,覆土后2~3天就能见到菌丝爬上覆土层,覆土后主要的工作是调节好覆土层的湿度。
为了防止内湿外干,菌床内部的含水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菌丝衰退。
H、子实体形成期间的管理菌丝长满且覆土后,即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一般覆土后15~20天就可出菇。
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又一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透气。
大球盖菇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