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士与取士制度

二 三
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
察举制的考核法规
➢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茂才(秀才):选拔 奇才异能之士。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 无私、敢于直言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 经典之人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 的人才
察举制的特点
实施对象 操作方式
全体士人 主管官员推荐
察举制的利弊得失
败,阻塞贤良。
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
主要内容

















盛废结来自 隋朝科举制的产生时间: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原因: 国家行政机构运行的需要 庶族地主阶级争得政治权力的需要
唐朝科举制的发展
生徒
在校学习经考试 合格的学生,由 学校送到尚书省 参加考试。
二流 弊
科举考试内容狭窄空疏无用,不利于选拔培养实际 能力的人才。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读书 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科举考试最后取舍是由主考官、礼部、宰相、皇帝 决定,录取标准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三影 响 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兴衰 科举考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
宋朝科举制的鼎盛
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较前朝扩大了10余倍 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与待遇 严格立法,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生员 院试
科试 岁试 府试
县试
举人 解元
贡士 会元 进士 状元
藏在鞋底的小抄
作弊时候用的微型书
作弊衣服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的用来作弊的小抄
明朝科举制的颓废
乡贡
制举
不在校学习的学 生,提出申请经 考试合格送至尚 书省参加考试。
皇帝亲自选中的 考生
下列人员不得报考:犯人、工商子弟、州县小吏
考试程序
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试 。
考试的科目和内容
两种类型:常科和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 • 秀才科:考方略策五道题 • 进士科:考诗赋 • 明经科:考试经义 • 明法科:考试律、令等知识 • 明书科:考文字。《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过 • 明算科:考试算术。《九章算术》三条,《周髀算经》、《海岛》、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也叫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 中正官,由中正官把被选的士人按照家庭出身和个人的 才学,分为三级九品,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
具体实施办法:
1.设置中正官 2.品定人物
3.按品授官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问题与废除 1、“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举用人的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 3、按门第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滋生腐
八股取士:
破题 承题 起讲
帽子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正文
清朝科举制的终结
废除时间:公元1905年 废除原因: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作弊 科举制度是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 刘虹著,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 林白 朱梅苏著, 中国科举史话,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高度重视人才,改变人才选拔标 准 ✓颁布较为健全、完善的察举法规 ✓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 的全面性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地位
✓以德为主要考察标准较难 客观评定,沽名钓誉、欺 世盗名的现象在东汉尤为 突出 ✓权贵操纵,推荐者所知范 围有限,很难广泛察知真 正的德才之士
, 2008年01月 • 刘海峰 李兵著, 中国科举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 • 王炳照 徐勇 主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
社 , 2002年06月
《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
考试的方法
帖经 口试 墨义 策问 诗赋
一作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用
有利于权利集中和政权稳定; 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有利于全国思想的统一和学术的统一; 有利于缓和阶级对立,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
科举制的作用、流弊与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