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既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善与美之源。

道之尊,德之贵,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与道德紧密相关,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1,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1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才能包容1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表现出人们对天道和永恒的感悟。

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往往把“大”与崇高的境界联系在1起。

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赞颂了天地的伟大,也赞颂了尧崇高的人格。

这里的人格之美是对自然的1种顺应。

周公循天道制作了礼乐,通过礼乐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义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音乐是天地之间的美妙声音,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和遵守礼乐制度,使国家得到大治。

审美与伦理道德在天地同1节奏的合奏中实现了统1。

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1”,人们就必须要修身养德。

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坚守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静则生慧。

待人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包容万物。

谦和之美是人生的1种境界,也是做人的美德。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倡导人们做“君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有5美,“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孔子将美与德等同起来,认为决定美的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历史上人们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

道德的审美观使“比德”成为传统文化中的1个重要特点,即将1事物比拟成1种人的美德,如松象征“正直”,竹象征“节”,梅象征“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强调事物的内涵,凸显了任何美的艺术也离不开道德和伦理原则。

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尊严、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使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

不义、妒忌、恶毒、卑鄙而阴暗的心理、目光短浅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古人说:“自制、仁爱以及各种德性,都是理智和纯净,甚至就是智慧本身。

” 孔子论《诗》3百,1言以蔽之,说“思无邪”,他赞赏“诗3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合于善的要求。

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强调了善的重要。

孟子认为君子要仁民爱物,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1道行善,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古人探求真理和天道、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感动着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