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我的教育信条(一) 2009-10-21 13:26中国最大的幼儿园连锁点击了解详情一、师德修养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人物为其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
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已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这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职业》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
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原载1919年9月《教育潮》第1卷第4期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
——《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操作,尤不可因钱少推诿。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我们的信条》,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3期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诗》1924年3月15日,1947年4月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大凡小学教员,没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便是很枯燥无味的。
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都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
比方这里定山已是一个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弘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
虽然时间不各市地我立刻完全成功,但是我们干一段去了,可以把未完工作交给第二届同学,以至于第三届第四届第十届……同学去干。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录自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版孙铭勋编著《古庙活菩萨》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虽然不容易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但是至少要看重变化。
……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该要有理想的安排。
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变化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1951年7月《教学会合一讨论集》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
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原载《行知研究》总第18期纸上的教育改造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中国教育改造>自序》1917年,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小人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挂得愈高,愈见其小。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我们自从跳进实际生活中去工作,便觉得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分亲近。
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
——《第二年的晓庄》,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在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第二年的晓庄》,原载1929年3月15日《乡教丛讯》第3卷第3期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中国大众教育的问题》1936年,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象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这里的教师们,要有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儿童及帮助儿童从事特殊的修养,……。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1951年4月《育才学校》方针:甲、以严肃认真态度律己;乙、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丙、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
——《育才创办年计划大纲》,1951年4月《育才学校》你心里的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依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势力创造出来的。
——《谈生活教育》1939年12月,《陶行知文集》第692页有了觉悟才起信仰而生出力量。
但觉悟又从何而来?从研究而来。
研究是追求真理即是求知之行。
那末觉悟是从行而来,从“求知之行”而来。
——《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1940年3月15日),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我对于工作也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牢守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
……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
人常说,做事要“敏捷”,这是对的。
但我觉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还不够,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错了怎么办?所以敏捷之下必须加上“正确”二字,工作做捷而正确才有效力。
……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
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
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凭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每天四问》,1951年4月《育才学校》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
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唐僧向西天取经,遭遇八十一难,不知者以为他是自寻苦吃,其实他是抱着一个宏愿要完成,看破生死,乐而忘苦。
总之,人生与患难有不解之缘。
患难给有志者以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
有了战斗之情绪与战胜之智慧,还必须有战到底之意志,才能克服大难,以至于成。
一个人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是永远不会被患者压倒,那他成亦成,败亦成,而不是世俗所谓之成败了。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1951年4月《育才学校》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
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
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
——《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1917年1月8日,1928年1月31日《乡教丛讯》2卷2期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第一流的教育家》,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我本来是个中国的平民。
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
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
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
经过一番觉悟,我就象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9年7月《行知书信》二、教师作用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
倘若有活的教师,各办一所活的小学,作为改造各个乡村的中心,再以师范学校总其成,继续不断的领导各校各村前进,不出十年,必著成效。
——《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原载1929年2月《地方教育》第1期好的乡村教师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铲,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
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学校现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1927年12月《时事新报》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我记得一个土地庙前写着一幅对联说:“庙小韩大;天高日月长。
”小学校便有如此气魄。
——《介绍一件大事》1917年8月15日,1928年9月1日《乡教丛讯》2卷12期导师须是一个火把两头烧。
他一方面要把小孩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小孩都愿做小先生,不再做守知奴。
这件事是很容易成功,大概只须一次演讲就行。
另一方面,他要把大人的热心烧滚,使个个大人都愿拜小孩子做先生,不再轻视小朋友。
——《怎样指导小先生》,1934年4月1日《生活教育》1卷4期他们有农人的身手,他们都能够做农民的工作。
第一,他们因此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第二,他们有了农人的身手,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园艺等工作,象他们宁产低额薪俸,种园一事,不无小补;第三,他们有了农人身手,在乡间便有用武之地,因此便有多办学之乐而少办学之苦。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他们有科学的头脑,他们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
他们对于科学农业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感到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很切心希望把这些科学常识介绍给农人。
这是乡村教师最应当有的态度。
如此,才能控制一般农民社会的守旧性。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他们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小学变成发明机,把电力送到农家去,使家家发出光明来。
虽然全校只有一个教师,也觉得孤单寂寞。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活的线,把学校和社会连接起来了。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原载1927年9月27日《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三、教学相长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
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